幸福的不丹还需要什么(环球走笔)

冬天的不丹没有想象中美。从机场所在的帕罗县到首都廷布,一路转山而行,满眼草木萧瑟,唯有河水哗哗顺谷流淌,给两岸山坡上点缀的不丹人家注入几分活力。入夜则不同,静谧之美不随季节而变。好空气带来的星光与万家灯火在夜色中交相辉映,令人神清气定。

从“神龙之国”到“幸福指数”,从俊朗国王到明星大婚,不丹的名片越来越亮,却总是“仙气缭绕”,难免让人怀疑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但近距离观看不丹却不难发现,这里人们的幸福不仅写在脸上,更攥在手中。

虽然不丹的面积只比两个北京大一点,但街道上时不时会出现进口纯电动小轿车;人口只有不到80万,但适龄儿童入学率已从20年前的20%上升到如今的超过95%,且能者多学,读到博士也是免费;不丹只有两座大型水电站,但电力供应不仅满足全国需要,而且70%能够出口,成为除旅游业之外最主要外汇来源;不丹在经济总量上仍属“中低收入国家”,但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在南亚排名第二,仅次于斯里兰卡,高于印度。

“创造幸福”需要智慧、实干与坚持。不丹在40年前就做出了“自然资源只进不出”的决定,这使其矿产仍深埋地下,森林却不断滋长,林木覆盖率长期保持在72%左右。不丹人至今仍骄傲地拥有“世界最快种树纪录”——100人1小时种树近5万棵。即便在可循环利用的水力发电方面,不丹人也选择了投资大、周期长但对环境影响更小的地下引水式水电站。另外,在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发展上,不丹则选择“限量供应”的方式,在更好地保证旅游品质、避免因接待能力不足带来尴尬的同时,客观上也减轻了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幸福令人向往,却也易使人沉醉。或许对广大不丹民众来说,医无忧、学免费、收入尚可已经是一种幸福,但对不丹青年一代而言,他们仍需要更多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有资料显示,尽管不丹失业率最高时也只有4%,但其中城市青年群体的失业率已经高达逾10%。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回到乡村,但城市里也没有几家企业可供就业,因此成为在政府工作的公务员,几乎是不丹青年共同的追求。

在不丹,笔者结识了不丹小伙曾丹,与同龄人相比,他迈出了更具魄力的一步。做英语导游多年后,他选择了自费到中国学中文。短短8个月的学习让曾丹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技能,这小小的改变已令他的事业迎来新的春天。过去一年间,赴不丹旅游的中国游客已超过泰国游客,中国成为不丹旅游第一客源国,曾丹自然成为这股潮流中的直接受益者。

改变是一种冒险,特别是对一再被包装成人间乐土的不丹而言。随着“幸福指数”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不丹模式也正被世界多国推崇甚至模仿,但想要追求可持续的“幸福”,这势必要求不丹更多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为青年人的未来做更多的筹谋。(莫名)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0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