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波士顿历史人文之旅是从卡普利广场Copley Square)开始的。这里可以说是波士顿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既有极具历史沧桑的三一教堂、公共图书馆,又有充满现代梦幻的约翰·汉考克大厦。
位于位于后湾区的卡普利广场是这个城市最有名的公共漫步场所。广场中间有大片的草坪,四周有喷水池和花坛。广场以画家约翰·辛格尔顿·卡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命名,是为了纪念这位艺术造诣非常了得的波士顿籍艺术家。
卡普利是爱尔兰移民,在波士顿接受的美术教育,是美国本土所培养的第一位伟大的画家。波士顿被英国殖民期间,卡普利以绘画重要人物的肖像画而闻名,是北美殖民地期最重要的画家。
卡普利的艺术创作主要是为本地富有的商人和新贵们画肖像,由于他的高超技巧使他很快获得了名声和财富。1765年他的一幅肖像画在伦敦的英国皇家美学院获得好评,从而确定了他在殖民地的艺术家地位。
1744年的美国独立战争迫使他离开波士顿而移居伦敦。到伦敦后,卡普利除了继续进行肖像画创作外,还进行了历史画的创作。代表作包括《科普利一家》,《布鲁克·瓦森和鲨鱼》《塞缪尔·亚当斯肖像》《理查德·斯金纳夫人》《皮尔逊上校之死》等等。
卡普利广场的中央是设计非常精致的三一教堂,在美国众多的教堂建筑中地位显赫。巨石拱门下配合青铜大门,高大的红顶塔楼,使这座建筑格外的美观,一度被两次评为全美十大建筑之一。
这座称得上美轮美奂的教堂始建于1733年,是一座典雅的哥德复古式的教堂。1872年11月在波士顿大火中付之一炬,现在看到的是1877年落成的版本。
新版的教堂主体是拷贝十一世纪法国中部岛奥凡尼(Auvergne)的「法国罗马式」建筑,塔楼取材西班牙沙拉曼卡(Salamanca)地方的古老大教堂,西檐廊则采法国南部阿尔斯(Arles)地方圣多芬教堂的形式。
教堂的主题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是巨大的花岗岩以及红色沙岩。这些巨大的花岗岩最小的高度都超过7米高。都是出产自罗德岛(Rhode Island)外斯特利采石场。正是由于采用了这样的建筑材料,所以整个建筑看上去稳如泰山。
圣三一教堂的后面就是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它是美国第一个公众投资的大型免费市立图书馆。图书馆自己最早的建筑是位于Manson街的Adams 学校校舍,卡普利广场的中心馆是在1895年建立的,由建筑家查尔斯·福伦·麦基姆(Charles Follen Mckim )完成了他的“公众的宫殿”。
约翰·汉考克大厦(John Hancock Tower)
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与亨利·科布(Henry N. Cobb)共同设计的,于1976年建成。大楼共63层、高241米,是波士顿最高的建筑。1977年被美国建筑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授予国家荣誉奖(National Honor Award)。
纯蓝的玻璃幕墙,超薄超高的形状,就像一把蓝色的水晶刀直刺天空。那光滑平整的墙面的确像镜子一样将周遭的景物反射出来,所以也被称为镜面大厦。
沿着卡普利广场从东到西,大楼的视角从平行到垂直不断变化,那玻璃幕墙上反射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宛如一张梦幻般的明信片耸立在城市的中心。
在卡普利广场北侧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黎巴嫩诗人、哲学家纪伯伦(Kahlil Gibran)的名言:我从内心希望尽微博之力帮助别人,因为我自己受惠良多。(It was in my heart to help a little because I was helped much.)纪伯伦早年曾在波士顿生活,以自己绵薄之力去帮助穷苦的人们。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寓意深刻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