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园街教堂紧挨着的老谷仓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是自由之路上第四个纪念地。与其说墓园,这里更像是波士顿的历史名人博物馆。许多独立战争期间的爱国者和著名人物长眠于此。


这份名单中最为闪耀的有:独立宣言的3位签署人萨缪尔·亚当斯、约翰·汉考克、罗伯特·潘恩;星夜骑行去列克星敦报信的保罗·热维尔;独立战争爱国英雄詹姆斯·欧迪斯;法尼尔厅的创办人彼得·法尼尔;马萨诸塞州第五任州长英克瑞斯·萨姆雷;波士顿第一任市长约翰·菲利普斯等。


谷仓墓地是波士顿市排名第三的古老墓地,初建于1660年。最老的墓碑主人叫做约翰·魏克飞(John Wakefield),他死于1667年6月18日,享年52岁。墓地建成到第一块墓碑安置之间为何有7年的间隔,原因至今仍然不明。



谷仓墓地里最为显眼的墓碑当属1827年落成的富兰克林家族方尖碑,之前富兰克林家族墓碑因年代太久已破旧不堪。出生在波士顿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去世后葬于费城,而他的父母落葬于此。那时人们尝试将谷仓墓地改名为“富兰克林公墓”,以纪念本杰明·富兰克林家族,后来也不了了之。

1770年3月5日发生的波士顿惨案中的5位遇难者墓地还十分引人注目的,他们都埋葬在靠近特雷蒙特(Tremont)大街入口的地方。

据统计墓地共有2,345座坟墓,但是历史学家认为长眠于此的逝者约有5000人。特雷蒙特大街对面便是肯尼迪就读的萨福克大学(Suffolk University)法学院。

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特雷蒙特大街面向墓园曾经有11棵成排的欧洲榆树,榆树下的人行道被称为“Paddock的林荫道。”一度成为墓地的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颇具讽刺的是,虽然入口两旁大榆树茂盛荫蔽,但是墓地里却没有任何树木。

直到1830的大型整改后,墓地四周才种上了一些树木。1840年再次被整改时便在特雷蒙特大街侧修建了埃及复兴建筑式大门和铁栅栏。从此以后,谷仓墓地便形成现在的绿草如茵、树木葱茏格局。

沿着特莱蒙特大街往东走一个街区,便是波士顿最古老的墓地——国王礼拜堂墓地。国王礼拜堂墓地和国王礼拜堂,也是自由之路上的一站。

1630年,伊萨克·约翰逊(Isaac Johnson)成为墓地的第一个下葬者。之后波士顿的历史人物及社会名流大多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

这份名单包括:首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第一位登录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欧洲女人玛丽·切尔顿(Mary Chilton)、波士顿富商、国王礼拜堂赞助人之一查尔斯·阿普索普(Charles Apthorp)、“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的父亲威廉·爱默生(William Emerson)、哈佛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康佛·思达博士(Dr. Comfort Starr)等,另外还有一批最早来波士顿的清教徒神学家。



这片墓地里有一座名为伊丽莎白·佩恩(Elizabeth Pain)的墓碑曾经引起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浓厚兴趣。据说他的代表作《红字》中人物海斯特·白兰(Hester Prynne)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佩恩的身世。

在清教徒的长眠之地出现一座圣公会的礼拜堂?这也算是件奇奇怪怪的事情。国王礼拜堂创立于1686年,詹姆斯二世统治年间,创立人是皇家总督埃德蒙·安德罗斯爵士(Sir Edmund Andros)。

这是北美新英格兰地区的第一座圣公会教堂。是英国为了保证在美国土地上有英国教会而建造的,所以称为国王礼拜堂。没想到清教徒盛行的波士顿,居然没人愿意将土地卖给非加尔文的信徒们建教堂。最后圣公会的国王礼拜堂只能在墓地里。

最初的国王礼拜堂是一座木质教堂。1749年,国王礼拜堂改造计划出炉,设计师彼得·哈里森(Peter Harrison)决定采用石头替代木材建造教堂。新石砌国王礼拜堂于1754年建成,建造地点毗邻原木制教堂。

当石砌教堂建成后,拆除木质教堂的工作才开始,木材被工人们从新教堂的窗口运出去。这些木头被运往新斯科舍的卢嫩堡,用于在那里兴建圣公会的教堂。那座名为圣约翰的教堂在2001年万圣节之夜被大火烧毁,不过后来又重建了。

国王礼拜堂本来还有计划要添加一个塔尖,后来因为资金短缺而放弃。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这座礼拜堂被改称石头礼拜堂。保皇派离开波士顿前往加拿大新斯科舍,那些留下的人在1782年重开教堂。

国王礼拜堂堂内最有名的要数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capitals)了。科林斯柱式源于古希腊,是古典建筑的一种柱式。它的比列比爱奥尼柱式更为纤细,柱头是用茛苕(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

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正是科林斯柱式。这些科林斯柱由威廉·波拜克(William Burbeck)和他的学徒们手工雕刻,于1758年完工。


国王礼拜堂的鸣钟是从英国进口的,悬挂于1772年。1814年钟裂了,保罗·热维尔(Paul Revere)重新铸了一口钟。这口钟是保罗·热维尔亲手铸的最大一口钟,也是他铸的最后一尊鸣钟,至今仍在使用中。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寓意深刻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