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王界明行踪-北美之旅·东岸篇(三十九): 邦克山,独立战争的永恒丰碑

波士顿市区的小街像个迷宫,幸亏有了自由之路地图,我们在迷宫里穿行了不到十分钟就在撒冷街(Salem Street)找到了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教堂门前有座纪念保罗·列维尔的骑马铜像,是游客到此一游的打卡点。

这座建于1723年的教堂,是波士顿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教堂。外壁为砖砌,内部为纯白色。教堂顶上是一个高50多米的三层尖塔。教堂内装饰美丽明快,到处都充满了殖民地的烙印,反映着殖民地的历史。教堂内有一尊乔治·华盛顿的半身像,拉法叶侯爵说这是他最好的肖像。

老北教堂成名于1775年4月18日夜晚,当时英军计划袭击位于波士顿郊外康科德的弹药库,保罗·列维尔为通知保卫武器库的同伴,就在教堂尖塔上悬挂两盏石油灯示警。然后自己连夜骑马前往康科德和莱克星顿方面报信。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民兵由此才得以从容迎击翌晨出现的英军。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著名的“如果从陆路来,点一盏灯;如果从海路来,点两盏灯”(”One if by land, and two if by sea”)也是从老北教堂的顶上发送的。这个典故已编入美国小学生课本。

考普山与老北教堂隔了一个小街区,走路都不用5分钟。自由之路于1951年提出时其中并不包含考普山墓地(Copp’sHill Burying Ground)一站,后来被加上可能是因为这里是波士顿北部的制高点,在邦克山战役中英军曾以此为据点攻占了查尔斯城。

1659年2月20日,最早的土地拥有者威廉·考普在此开建波士顿“北区墓地”。这里最古老的墓地大多是考普先生的后代。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所以大多数墓碑低矮、简陋。

考普山墓地百分之八十的墓碑上都是死神头图案,自中世纪以来这个符号象征着死亡与不朽,也代表了早起墓碑文化受到了清教徒的深刻影响。这反映了清教徒聚集区人们的保守和遵循传统的理念。

我们在查尔斯顿大桥上就能看见不远处的宪法号护卫舰(USS Constitution, IX-21)。这是一艘木壳三桅风帆护卫舰,很多来波士顿观光的游客将它误认为“五月花号”。它是自由之路上第15站。

宪法号的名字是由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命名的,并以此纪念于1789年生效的美国宪法。自1797年入役以来,该舰已经在美国海军持续不断地服役超过200年,成为全球舰龄最大的在役海军舰艇。

在1812年与曾与英国战舰连续交锋44次,没有被任何一次战役击垮过,绰号老铁甲号的称谓果然名不虚传。除了铁甲号的陈列外,这裡也设立博物馆,陈列有关宪章号的建造过程、航行与维修等资料。

尽管宪法号今天仍然服役于美国海军,但不同于其他在役舰艇,宪法号今天已经不再执行军事任务,改而肩负起向公众和游客宣传和推广美国海军历史传统的公关任务。

目前宪法号停泊于位处波士顿的查尔斯顿海军基地一号码头,并且拥有一支总人数60人的舰员队伍。和美国海军其他在役舰艇相同,这60名舰员全部隶属在役的水手和军官,他们在海军部的编制内被视为特殊任务人员。

从宪法号走到自由之路终点邦克山纪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也就不到十分钟的路程。纪念碑前面矗立的就是此次战役的指挥者威廉·普雷斯科特(William Prescott)的雕像。

普雷斯科特上校是邦克山战役中的英雄。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广泛流传的那句名言就是出自他口:“Don’t fire until you see the whites of their eyes”(一直开火直到他们翻白眼投降为止)。

1775年6月17日在此山丘发生的邦克山战役,是英军与殖民地民兵之间的第一次大武装冲突 ,独立战争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对于英国而言,邦克山战役是一场典型的惨胜,死伤惨重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被围困的状态。

邦克山战役充分显示了殖民地民兵的作战决心和战斗能力,是美国独立战争初期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斗。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在前往波士顿赴任时,在纽约听到了邦克山战役的消息,这使他增强了战胜英军的信心。

邦克山战役的第一座纪念碑是1794年建成的,由所罗门国王手下的共济会建造。以此纪念共济会(Mason)和约瑟夫·沃伦医生(Dr. Joseph Warren)。纪念碑最初是高5.5米的木质柱碑,顶端有一个镀金的骨灰盒。

现在67米高的方尖石碑是由1823年成立的民间组织—邦克山纪念碑协会筹资兴建的。据说竖立这座方尖碑前后花了17年的时间,才有惊无险地最终大功告成。

10多年前,纪念碑协会投入370万美元对纪念碑进行了一次大修,并添加新的照明设备,增设残疾人通道等等。2007年纪念碑重新开始对外开放时,还新添了邦克山战役纪念博物馆。

登上纪念碑1000多级的台阶极目远眺,波士顿半岛与查尔斯顿半岛犹如一把虎钳,扼守着查尔斯河入海口。邦克山战役的烽火硝烟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我们一路走来的自由之路已淹没在波士顿的高楼林立之中。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寓意深刻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

科技: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21

本地: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