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火爆全球,人工智能将如何进一步影响新闻传播,如下是孙瑞祥教授答加拿大星岛A1中文电台记者的采访实录:
主持人:韩笑(加拿大星岛A1中文电台记者)
主持人:ChatGPT拥有强大的对话功能和极简的使用方法——用户只需在对话框中输入一段话,程序就能给出符合预期的答案。之后,智能写作机器人、智能语音交互、AI合成主播等应用持续涌现,不断带给媒体人惊艳和压力。ChatGPT的火爆再次引发困扰:媒体人的工作会被AI取代么?ChatGPT会成为传媒业的颠覆者么?都市脉搏专访新闻学教授、文学博士孙瑞祥先生,请他从专业角度为大家解析一下。
一、您认为ChatGPT对媒体行业而言机遇大于挑战,还是反之?
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不久前,我们在多伦多举办了全球首次线上“ChatGPT文学作品研讨会” ,通过YouTube全球直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以“ChatGPT的新闻报道测试及其影响分析”为题发表了演讲。我认为,新技术对媒体行业而言应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看是挑战大于机遇。所谓挑战大于机遇,就是说它带给新闻业的新课题是前所未有的。人创造了技术,技术又反作用于人,甚至要控制人,这是一个悖论,AI技术发展就面临着这个问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形成了倒逼机制,倒逼媒体行业要重新认识人机对话,加速能力提升和智能化步伐。
二、ChatGPT会引发哪些假新闻等伦理风险?
我多次做过测试,ChatGPT应用带来的新闻伦理风险不可小觑,既有表层的更有潜在的,值得警惕。今年1月,美国一家名为“news guard”的新闻可信度评估机构对chatgpt进行了实验,调取其数据库中已经被证伪的100条虚假信息,指示chatgpt作出回应。结果显示,chatgpt对80%的内容给出了明确的、误导性的甚至错误的回答,其中充斥着谣言和危言耸听的内容。
今年2月16日,一则“2023年3月1日起,杭州市政府将取消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的消息在网上疯传。据查,这就是一条因ChatGPT而起的假消息,16日下午,杭州某小区业主群讨论ChatGPT,一位业主开玩笑说尝试用它写篇杭州取消限行的新闻稿,随后在群里直播了使用ChatGPT的写作过程,还把文章发在群里。其他业主不明就里,截图转发,导致错误信息传播。
缺少新闻要素、无消息来源、甚至无中生有的所谓新闻报道,Chatgpt可以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早已不是个别案例。怀有不良企图的人可以引导chatgpt写出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的谣言。这样一来,chatgpt生成的内容很容易被当作权威信息而大肆传播,而且查证的难度极高。
过去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现在却是谣言源于智者,危害性更大了。无中生有的东西可以包装得像模像样,还可以提供虚假的消息来源,令人信以为真。对于虚假信息传播者来说,生成技术可以使虚假信息成本更低廉、更容易产生。一句话,它可能成为新闻史上最强传播虚假信息的工具,这是特别令人担忧的。
三、ChatGPT怎样加速媒体的智能化转型?
媒体智能化转型并非始于今天,自动化写作程序出现于1994年,《洛杉矶时报》发布了世界上首条自动化新闻。2006年美国一款写作机器人自动生成了一篇财经金融类报道;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智能写作大出风头;2015年腾讯第一篇财经新闻《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出笼;2015年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在体育财经等领域大显身手。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媒时代已经到来,ChatGPT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媒体智能化转型步伐。人工智能技术不仅重塑了新闻生产的整个业务流程,而且改变了传媒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还催生出新的媒体业态。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代新闻媒体的生态环境,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等自主可控的新媒体平台正在形成。
四、您认为ChatGPT能代替记者么?
这是人们很关心的话题。ChatGPT的应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新闻学、传播学的某些认知,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它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可以完成一些新闻报道工作环节,包括搜集选题资料、汇总发布资讯、整理数据等,有助于提升内容创作效率,但ChatGPT无论如何无法替代记者工作,因为它有“芯“而无“心”,有智而少谋,有套路而缺灵气。
经过测试我发现,ChatGPT的新闻报道只有存量内容,没有增量信息,新闻写作能力尚显幼稚,难以挖掘新闻价值。缺乏时效性,缺乏思辨性,没有在场,没有原创,无法完成深度报道、人物特写、新闻评论等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体裁,特别是新闻真实性难以把握。
ChatGPT实际上是从人类海量语言数据、知识库中学习训练而来,如果媒体人完全依赖于它,放弃了自己的个性化新闻语言表达和传播能力养成,那是非常可悲和可怕的。就目前情况看,聊天机器人参与新闻生产不排除会拉低整个新闻传媒业水准,导致平庸化和机械程序化。
五、AI时代,媒体从业者有哪些新要求
我从事新闻传播研究和媒体实践整整40年,我认为,新闻职业能力具体体现在“策采写编评摄导录播”各业务环节,AI时代对媒体从业者的这些基本能力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我首先强调一点,就是要处理好思变求新与强基固本的关系。AI时代,新闻传播流程在变,用户体验在变,但传媒人的基本素养、新闻敏感与新闻价值内涵没有变。职场对传媒人的业务技能要求在变,但对传媒人职业操守和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标准没有变。
同时要认清,AI时代媒体人的技术门槛提高了,人机对话能力、驾驭技术能力,让技术助我所需为我所用能力都有待提升。举个例子,给ChatGPT的提问设计就很重要,这是人机对话的一个新课题,我多次做过测试,缺乏针对性过于笼统的提问难以获得满意答案,也容易导致出现不实内容。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要建立人和机器的互动互助互审机制,提高媒体人与人工智能综合协同能力,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不少欠缺。
最后,我总结三句话:
1.ChatGPT为人类驾驭复杂生活插上了更加轻便的翅膀;
2.人造的ChatGPT终将由人来解决所面临问题;
3.我们应有的态度:积极拥抱,谨慎乐观,影响有限,未来可期。
孙瑞祥:新闻学教授、文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现任加拿大传奇文化传媒集团高级顾问、新闻总监,多伦多音乐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加拿大观察、北美瞭望、瑞祥视界创办人。
韩笑:多伦多大学博士讲师,多伦多环境保护局(TRCA)执行理事。北美手机摄影协会执行主席。热爱旅行、摄影和文字创作,破圈跨界媒体,用理性的思维与感性的声音和文字与世界链接,有丰富的记者采编、访问、电台及视频访谈、直播主持经验, 善于从最小的地方,发掘最大的分享价值,在青春、责任与梦想的道路上一路追寻照亮彼此的光!
来源:北美瞭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