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京台高速一路北上,车过合肥后就看见一辆辆割麦机与不断从我们旁边闪过。一眼望去,淮河平原正是麦收的季节。可能在高速行驶的缘故,我们看不见麦客们的身影。但随着割麦机越来越多出现,麦客传统行业正在渐渐消失。
霍邱、颖上、利辛、蒙城,我终于见到那个熟悉的地名—涡阳。半个世纪前,这个地方突然出现在我们家。随后,街道居委会组织的敲锣打鼓声在俺家门口,日复一日地摆出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阵势。终于,大姐签下了自愿去淮北小村插队落户的申请书。于是就有了火车站台我亲眼目睹的那惨不忍睹的一幕:列车汽笛长鸣,呼天喊地的哭叫声盖过了汽笛声。
据统计,自1961至1979年间,有近73万知识青年离开城市来到安徽各地农村插队落户,其中包括约15万上海知青。其实,那时还有另外一批人与知青有着相同命运。我中学的一位同学其父亲原本是一名警察,后不知何故锒铛入狱,家里就剩下孤儿寡母。也在那个年代姐弟俩连中学都没毕业就随母亲在一片”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声中举家搬迁到淮北农村。
尽管伟人早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就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理好”的号召。但淮河造成的自然灾害使当地农民苦不堪言。尤其是淮北农村,麦子亩产才百十来斤,有时甚至颗粒无收。仅有的收成还基本被国家统购了。当地的农民主粮是地瓜和玉米。知青一年干下来还倒欠队里工分呢。
我不知道那个名为张超富的同学现在过得怎么样?他原本至少可以像我们大多数的同学那样,在城市里过着安稳平淡的生活。尽管有些知青把那段岁月读解成人生历炼,但对大部分知青来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因为他们的青春年华和美好理想都随那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洪流分崩离析,唯有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迄今。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具有涵义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即日起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或旅途观感等故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