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沿伊犁河继续西行,而是南下沿S237省道直指天马之乡——昭苏。半个月前在那拉提景区内的度假村,酒店的一位小伙子听说我们刚从独库公路翻越天山过来,便建议我们去伊昭公路看看。在他眼里,伊昭公路比独库公路更胜一筹,伊犁最美的风景全都在那条路上。
当时,我们只记住伊昭公路这个名字,因为没在计划行程内,并不在意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风景。然而,一路走来不断有自驾的驴友和新疆的朋友提起伊昭公路。所以,在伊宁河畔我们再次改变行驶方向,来一次说变就变追梦之旅。
全程约150公里的伊昭公路被喻为新疆最险峻且风景优美的公路之一。沿途要翻越乌孙山上海拔超过3000米的安格列特达坂。山石峭壁连连,之间的高山草场却鲜花满野。用驴友的话来说:伊昭公路不是走的,是玩的。有高山、有草甸,有雪峰,有杉林、有戈壁、有花海,既不要门票、也不用过路费。
过了伊宁河公路二桥前行不到20公里,我们就到达了察布查尔,这是全国唯一一个锡伯族自治县。俗话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于是我们就右拐进入S313省道往县城驶去。
察布查尔的锡伯族原籍辽宁省的沈阳一带,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为加强新疆地区的边防力量,从沈阳、辽阳和抚顺等17个地市抽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其家属3275人,告别故土,来到新疆戍边,形成了现在的察布查尔县。后来又有一部分人难忍骨肉分离之痛跟随西迁,使总人数超过4000人。
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发祥算来,锡伯族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北殷——东胡——鲜卑——锡伯,史学家梳理的这一历史脉络走向,貌似告诉我们寻根问祖的最终结果:锡伯族与我们一样是华夏子孙。
我们此行在山西大同已经领略到锡伯族祖先鲜卑族曾经的辉煌。1600多年前,骁勇善战的拓跋氏一统天下建立北魏王朝,成了第一个统一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鲜卑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多接受了汉文化,渐渐融入汉族之中。
在中原的鲜卑人逐渐融入汉族大家庭时,鲜卑族的诞生地和摇篮—–大兴安岭的森林和呼伦池的湖网地区,还有一部分鲜卑人过着宁静的渔猎生活。在人口日益增多的情况下,逐渐南移,离开了曾经生活过三、四千年的嘎仙洞地区。这批最后才离开的神庙的守护者,又经历了十八年在大兴安岭游猎的生活,逐渐迁移到松花江附近安顿下来,构成如今的锡伯族的主体。
我们在县城以西几公里的地方找到了锡伯民族博物院,这也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第四分馆。主要介绍锡伯族从哪里来、现在怎么样、又将有什么样未来。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乾隆年间的不辱使命、万里西迁。
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西域的伊犁河、这支4000多人的西迁队伍,冒酷暑、顶严寒,越千山、涉万水,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扶老携幼、横穿漠北。万里途中几次断粮、险境迭现,但最终他们仅用一年零四个月,就出色地完成了计划需要三年的西迁任务。你真的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锡伯族西迁线路图
历史是沉重的。锡伯人不仅完成了西迁壮举,还在这人少地荒的地方屯垦戍边,开发出万顷良田。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就是“粮仓”的意思。现在每年夏天,察布查尔的纳达齐乡将自己的稻田做成3D画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离开锡伯古城,我们又回到S237省道继续南下。不久从海努克古城遗址附近驶过。不同于察布查尔,海努克古城虽然是新疆第一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至今仍然丢弃在荒野没人关注。海努克古城始建于元代。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后,把它划给二儿子察合台管理。1292年,它成为察合台的儿子阿鲁忽王的领地,称“叶尔钦”城。
400多年前,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在伊犁河谷不断发展、日趋强盛之后,把首府迁到伊犁,海努克古城成了准噶尔汗国的都城。十八世纪初是海努克的鼎盛时期。那时的准噶尔汗国把西藏、青海都收入囊中。他们从西藏掠取大量金银、神器、佛像,然后在伊犁河南岸建海努克庙、北岸建固勒扎庙予以安放供奉,成为当时蒙古人崇拜的圣地。
从康熙帝开始,大清与准格尔进行了六十多年的战争,到乾隆廿四年(1759)彻底解决了准格尔的问题,至此天山南北尽入大清版图。准格尔被灭国后,清军对准噶尔人斩尽杀绝。加上瘟疫大面积爆发,准格尔故地成为大面积的无人区,为了填补这些空地,乾隆帝下令向天山一带大规模移民,开始是周边的哈萨克人和甘肃回族人,后来就有了锡伯族西迁。
繁花落尽看一地废墟残败,海努克城就这样湮没在茫茫的历史海洋中。我们继续往前,公路两边看上去越来越荒凉,天山余脉就像一道屏障在远方等候着我们。海拔似乎正在渐渐地抬高,路况越来越险峻。差不多1个小时后,过了一个叫加尕斯台的地方,乌孙山渐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也意味着序幕已拉开,伊昭公路的魅力将由此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迄今。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具有涵义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即日起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或旅途观感等故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