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小砖塔到大银塔、从大银塔到大金瓦殿、从大金瓦殿到塔尔寺……,看着大金瓦殿外围,信徒们赤着双脚,身前铺一方毯,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向着前面的菩提树直伸。每伏身一次,他们起身后再次从原地匍匐,周而复始地做上十万次。他们这样顶礼膜拜的目的就是希望离宗喀巴更近一点。

占地600余亩、建筑9300余间、殿堂25座,想一天看遍塔尔寺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索性放下导游图在寺内弯弯曲曲的小道上随意自在地行走。大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殿、花寺、大拉让、弥勒佛殿、释迦佛殿、依怙殿……,塔尔寺的建筑大多原汁原味,有的庙宇、门槛、门框已经历了几百年风雪雕琢,依然原生态的保留下来。

塔尔寺庙堂经室是不允许拍照。依然有人在拍,有的还双手高举,越过面前人墙取景。这时,便有穿紫红僧衣的僧人走拢去,轻声劝说这里不能拍照!语气是坚定的,持戒护法的意志不容置疑!但是,口吻温和、音调很低,跟人们司空听惯从衙门里出来的声音大不一样。拍照的人不好意思收起了手机,有的还跟僧人点下头。

塔尔寺里到处可见转经筒。这种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经筒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观世音菩萨的6字真言。喇嘛转、信徒转,游人也跟着转,因为人们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

藏族地区的牧民信徒很多从小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很难诵读经文,但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诵经念佛又是必要的,所以他们采用了转经筒这种一举两得的办法。许多人在转动经筒的时候,嘴里还在不住地念着“掩、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
仓央嘉措显然是活佛中的另类。尽管塔尔寺建有达赖行宫,但这位六世达赖始终没有来过。多少年来,这转经筒就在生死轮回中、在喃喃的六字真言中、在那些虔诚的信徒沾满酥油的手的拨动下,一圈圈的转动着,承载着他们对佛祖和极乐世界的向往。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
不管是磕长头还是转经筒,都需要一种虔诚和精神的皈依。听说有一些信徒们把终年劳作所得都毫无保留的捐给寺庙,走进去一个富翁,出来的时候成了负翁。有的甚至乞讨回家,哪怕是一无所有,哪怕是吃苦受累,哪怕是挨冻受饿,他们内心依然感到幸福。

虔诚在这里有各种表现方式。比如带上一桶酥油,给每盏灯添一点,这可能比随处往功德箱里撒钱钱可能更有象征意义。

导游说,以前藏人还有点手指灯的。据说从家里开始就把手指用红绳绑住,直至没有知觉,然后蘸上酥油点燃,这样苦行僧似的修行方式正是宗喀巴创立的黄教本意。

做酥油花则是许多喇嘛表达虔诚的方式。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塔尔寺的喇嘛们开始制作酥油花,到来年的正月集中进行展示与评比。做酥油花必须在冰水里把自己手的温度降低,酥油才不会融化,才能捏出造型,等手的温度随着血液的循环变热了,再去冰水里浸泡。只有那些心存坚定信念的僧侣,才能做出精美绝伦的酥油花,即便自己的双手几近残废也在所不惜。

千辛万苦换来的酥油花绽放。

堆绣是塔尔寺另外一门独特的艺术。堆绣是唐卡的一种,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

每年阴历二、六月,塔尔寺都会举行晒大佛活动。

沿着小路蜿蜒继续前行,座座金色殿堂在一闪一回中遁现。往来穿梭的是轻声低语的游人,以及摇动着转经筒的虔诚信徒 。嗅到的是酥油与藏香的味道。还有那形态各异的佛像、壁画、堆绣、酥油花,无不述说着青藏高原前世今生。当观赏的人潮褪去,绕塔参拜的信徒神情肃穆,才让这里显现出它本该的样子。

对佛门弟子来说,人生不过就是经过一场场风雨的洗礼从而干净的走向天堂,重新开始崭新的轮回。每一串佛珠都是一个寄托;每一句经文都是一个安慰;每一盏酥油灯点亮的都是一个希望。在塔尔寺逗留久了,连我这个门外汉都幻想捻一串佛珠穿过那道半闭的寺门;四肢匐地磕着长头行到那座辉煌的殿堂;穿着一身红色的藏袍在微笑的佛像前悠扬出尘……。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
佛陀说:“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闪电,就像急流冲下山脊,匆匆滑逝。”
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我们为何还要在尘世里身不由己?带着这样的诘问,我们离开了塔尔寺,同时也与相伴数日的青藏高原作别。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望恕不恭。请联系QQ:467830483,即删。)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迄今。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具有涵义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即日起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或旅途观感等故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