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有人这样形容柏社村的地窖院。柏社村位于三原县北端的新兴镇,始建于晋代,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柏社”。下了高速,导航很顺利把我们带到向往已久的柏社村。

如今的柏社村与我们一路见到黄土高原的西北村落没啥区别:一条公路穿村而过,两边都是一栋栋新建不久的砖混结构楼房。我们甚至怀疑来晚了,莫非那些古老的民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旧貌换新颜了?

经过几次询问当地老乡,我们左拐右拐最终在一片寂静的树林里找到了地窖院。

眼前果然是一派“进村不见村,见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树冠露三分”的奇特景观。空旷的地面零落分布着一些四周用砖瓦筑成的约1米高的围栏,而那些方方正正的院子就下沉在围栏下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当地人称“地阴坑”、“地窑”,是在黄土地上挖掘出来的居住空间。这种由人类早期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奇特的民居形式,最早出现在黄土丘陵地带,后逐步扩散到黄河两岸津南豫西地区。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被誉为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我们在董志塬就听说地窖院是从周先祖发明的窑洞演化而来。

柏社村地窖院作为民居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如今村内仍星罗棋布着200多个地窖院,保存完好的134个,其中25个经常有人居住。这些地窑年代久远,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也有超过百年的古窑。

目前仍旧住在地窖院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最后守望者。也有人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无钱盖新房,只能暂时居住于此。

因为地少人多,10年前村镇两级政府以合理利用土地名义,准备填埋下沉式地窖院进行复耕。就在这时,北京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工程大学四所院校经过实际考察,决定将这里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并召开了“第四届环境艺术设计论坛”,国内一批著名的设计大师参与此活动,引起人们的重视,使柏社村地窑灭顶之灾。还被列入当地的乡村民居开发保护项目。

如今偏僻的柏社村因地窖院声名鹊起,还被列入当地政府的乡村民居开发保护项目。

这些躲过一劫的地窖院现在已列入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而一直默默无闻的柏社村也被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态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地窖院其实和我们常见的四合院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一般先就地挖下一个面积为二三亩、深8至12米的方形地坑,然后再将四壁掏成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为了进出方便,人们从地面挖一条10来米长、或曲或直的斜坡通进窑院。有的两地窑共用一通道,中间分一岔道。为了防止外人不慎掉进地窖坑,大多人家院中栽一棵树冠冒出地面的果树以作警示。

我们在柏社村看见的地窖院基本上呈矩形或长方形,整个院内有6孔或8孔窑洞。窑洞挖好后,安上门窗,抹上泥巴,用土坯垒一个土炕就可以住人了。一般向阳的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住人的窑洞按照老幼尊卑排列,灶台和土炕相通,大多设在老人的窑中。然后是库房、牲口饲养室、厕所,院内种植树木、花草。

“那么下雨的水怎么排呢?”也许你和我们有同样的疑问。没问题!地窖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下雨时雨水流入旱井,既不会淹没院子,又可饮用。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

一栋地窖院就是一项设计精巧、功能齐全安居工程,同时也要给农耕生产给予各种场地配套。于是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成了打谷场,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

这样碾打晒干后的粮食可从打谷场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用石块封住洞口便可挡风遮雨。

绿树掩映、庭院沉隐,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见、欢声笑语而不见踪影,这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态民居,是黄土高原村落景观中独特的风景线,不仅倍受民俗学、人类学和建筑美术专家学者的关注,也令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人类栖身之地从洞穴开始,经过漫长的岁月才从窑洞、地窖院不断演进,最终脱离地下穴居转为地面建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除了像柏社村地窖院因具有活化石意义而得到保护,黄土高原更多的地窖院将无可奈何地在大众的视野中渐渐消失。在现代文明大潮的裹挟下,很多传承数千年的人类文化遗产已经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迄今。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具有涵义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即日起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或旅途观感等故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