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Jianlin Liang
(华文网记者)近年来圣地亚哥生物和制药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在美国和中国以及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之间来回穿梭。为了公司的业务,他们不得不隔三差五搭乘十几个小时的航班奔波于两地,或者上班时间两班连轴转 — 白天上完班后,晚上还要接着跟太平洋另一边联系。不仅在圣地亚哥,在美国其它地方甚至于加拿大,也有这种现象。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11月6日,中美生物医学和药学专业协会在圣地亚哥召开第六届亚太论坛,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一些参加论坛的业内人士。
首先,中国这个世界生物制药业增长最快的市场给创业者带来了极大的竞争优势 — 研发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很多在中国投产项目的成本是在美国的60%到65%。“举个例子,美国市场竞争大,普通药物研究已无市场,新药研发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经常发生,—是投资大成本高,二是FDA监管严门槛高,你拿12亿美元的投入去研制个新药还很可能不成功或者不能通过上市。风险大、新药产出成功率又低,利润难获,产业不能生存又如何留得住人。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人们寻找生路,寻找一个做同样的事情但都行得通的地方。”目前从圣地亚哥到上海张江办专业服务外包公司的生物化学专家黄青说。专事人才、成本、产品、市场项目配套,主要向美国和全球提供新药研发全程服务,黄青所在的Sundia公司,已在中国这一目前非常吃香的CRO行业(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中名列前茅,效益可观。“因为这里成本低,同样的事情在美国做不到,但很多人可以在这里做到,而且很成功。”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新兴的中国生化制药业却表现得风光那边独好。作为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 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大量投资,以支持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医学工程的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专项的建设。此举使中国的生物制药业分外亮丽,吸引了大批身怀特技,却无处施展的人们。中国现今很能让人施展实现价值,圣地亚哥生物制药资深业者、现为药明康德公司副总裁的蔡辉博士表示,中国人有创新能力,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们药明康德医药公司十年来在无锡办企业,从传统的低成本化学合成服务发展到如今具备高尖端一体化综合研发能力。
当代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它足以与圣地亚哥的生物技术,在包括科学,知识产权规则和投资几个领域开展合作齐头并进。圣地亚哥生物医药业人士中有的直接去中国公司或机构上班,属于常称的“海归”;还有的是飞来飞去寻找项目,参加洽谈的“海燕”。美国很多企业在看好中国和环太平洋区域投资环境的同时,更善于发挥华人文化语言和与中国关系的优势,将太平洋两岸的业务调整聚集起来创造最大的利益。“六年前,圣地亚哥和中国之间的生物技术链接还很稀疏。” 沈竹博士说,“可是现在很难找到一家像样的生物技术公司与中国没有关连”。因应美国生物医药业的景象,SABPA等组织积极安排各种项目和市场研讨会,促进圣地亚哥和美国其它地方与中国同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协作。
现任圣地亚哥中美生物医学和药学专业协会(SABPA)副主席、生物学家沈竹博士认为,这种协作模式的成功还得益于人才具备双边文化的因素。美国华裔人才具有的中国文化、语言和人际关系等等这些优势到那里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相比之下,他们在那里发展困难少,美国公司现在都很愿意雇用具备语言和经验优势的中国专业技术人士,对他们来讲不但是在中国,就是全球性开发都没有问题。
黄青也认为,大批的海归到中国,加强密切了当地和国际、企业与企业、机构学校与企业或者学术机构间的交流沟通,也是现在中国生物医学制药等行业和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批日夜奔忙、匆匆来去的海归,海燕,还有象SABPA等在美国的华人团体正联手搭起一座座连接大洋两岸恢弘的“生物桥”、“医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