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接到”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请柬时,我在书房墙上的中国地图上很快就找到了会议地点长沙的位置。
这个城市我曾在八十年代去过,但后来一直没能放进我的故地重游的名单上。因为我以为除了满街的尘埃与噪音、并不陌生的辣味菜肴、国内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长沙并不能提供给我任何让我惊喜的元素……直到我这一次,才在行前的计划中开始对她向往不已。
象很多如我这般年龄的人一样,对于长沙的认识,大都始之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老毛的激扬文字,曾让我的少年时代充满了红色的幻想。可惜当我在九月的那个周末到达长沙时,天气炎热而潮湿,无法看到毛诗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深秋景色,但湘江的壮阔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真的是漫江碧透远远流长。
说实话,长沙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抗日战争时期一把文夕大火烧掉了长沙古城的很多优美的建筑,让现在的长沙人一讲起来都觉得心疼。在很多游客心目中,长沙不过只是在湖南旅游的一个中介站。去湘西的凤凰,张家界,湘北的岳阳,湘南的衡山。长沙的骄傲在于它的文化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人才辈出的湖南省会,作为湖湘文化的中心,长沙近水楼台地目睹了近代中国最辉煌的百年历史,因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历史人物,他们的祖籍大多与湖南有关。因此,人们对于长沙的印象总在不经意之间带着革命的烙印。
但长沙就是长沙。长沙是张扬的,北瞰洞庭,南依衡岳,为荆豫唇齿,扼黔粤咽喉,既是战略要地,又是文化重镇。仁者之山,智者之水,浑然一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救世情怀绵延不绝。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不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湖南人、长沙人却在近现代史上张扬到了极致。长沙也是内敛的,在长沙最终成型的湖湘文化讲究的是自修自强,是”打脱牙齿和血吞”,历史英才们的著述和传记翻印了一版又一版,而纪念他们的却往往只是繁华街道边的一座简洁的小院子。长沙人文荟萃,英雄辈出,素有”潇湘洙泗”及”革命摇篮”之称。历代骚人迁客,名贤俊杰,都曾”一为迁客去长沙”。或谪居、或题咏,忧国忧民,抒发情怀,被古人誉为”此地既佳丽,斯人亦豪英”的”屈贾之乡”,并营造了”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人文环境。
长沙之名始于两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其名的由来,说法多种。影响较大的是”星象说”:古人按星宿分野,与轸宿”长沙星”对应的这片地方就叫长沙。据考古发掘表明:这里早在七千年前就成为人类聚居地,中华始祖三皇五帝之首炎帝,之末舜帝均归葬于古长沙。夏商时期,长沙属古三苗国;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南方重镇和主要的粮食产地。秦统一中国后,设长沙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设湘县,这是长沙正式列于全国行政区划之始。前202年,汉高祖封功臣吴芮为长沙王,立长沙国。尔后,三国时期长沙属吴国;隋、唐两代几度改称潭洲;宋代长沙属荆湖南路;明代改为长沙府;清代为湖南省治;1922年定为湖南省会,1933年成立长沙市。
当我从株洲匆匆赶到长沙时,已是华灯初上。街上人很多,但车则是不紧不慢,夏日里似雨非雨的阴天滋润着这个城市的夜。在和专程送我到长沙的株洲计委黄主任握手告别后,在华天大酒店的客房里稍歇刻,就匆匆奔上街头。忽然间我对长沙的大街、小巷、灯火、湘江有了一种欣赏的冲动。现在,我是多么热切的希望去真实地拥抱这个城市。
此时的长沙笼罩在路灯桔黄色的温柔里,湿一块干一块的路面尘土不扬,没有太多人分享的夜的空气是清新的。路边上乡里土气的菜馆和现代发廊都还开着,却都只见守店人神情木然地坐在那里……长沙露出了懒洋洋的一面在这夏夜的街巷里。尽管黑夜中的未知吸引着我的好奇,但两旁深不可测的梧桐树影却暗示着任何可能的关于湘女的传说,终于没敢让自己肆意地钻进去巷子深处去探个究竟。
我到过这世界上的许多城市,我看过南京风雾中的远山;看过多瑙河粼粼的碧水;看过东京惊艳的繁华;看过日内瓦凌晨的静寂;看过纽约午夜的灯火与冷漠;看过香港的人潮人海与车河——–这些城市都因她们的很多特点来吸引着八方来客,在这里驻足或游逛。长沙的特点是什么?在和湖南朋友丢大(聊天吹牛)时,他们说长沙虽然不是一个很有特点和魅力的地方,却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地方。但如果说北京的味道是前门楼一杯大碗儿茶;郑州是锅盔大饼卤面条;上海是红酒和怪味豆;广州是基围虾;杭州是碧青的莼菜与龙井茶;苏州是一碟”采芝斋”的小点心;南京是秦淮河边的小汤包。而长沙的味道是什么?湖南名作家彭见明用毛泽东式的湘音说:长沙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这里—-是无法用言语说出来的,需要你去品味!
一、吃在长沙
晚上的宴会是在驻地华天酒店吃的,同堂而食的人,不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负责人如凤凰卫视董事长刘长乐、新浪网老板姜丰年、新华社总编俱孟军、国际日报社长熊德龙等,亦有国务委员唐家玄、侨办主任陈玉杰、副主任刘泽彭、湖南省长周国华、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以及相识二十多年的常务副省长于幼军等众官。因为离开大陆太久,我对于场面上的事多少有些麻木。在和于幼军聊了一些往事后,就自顾自地面对满桌的美食发功…… 吃,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深刻最诱人的部分,因为我出生在六十年代那个举国饥饿的时代,是两毛钱肉可以作三顿菜,十斤馒头要吃一个月的时代。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得我无论生命的航船驶向何方,儿时对吃的渴望都会让我难以忘却。所以,等我长大后,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游逛在北欧澳洲,我都会面对美食而情有独钟,甚至常常因为关注美食而忽略了对美女的注意力……和身旁年轻的侨办副主任王俏谈起我对美食的爱好,这位看上去象一个大学生的美女”高干”在宴会厅喧闹的杯叉撞击声中,竟然说出一段令我感动的话语:我们长沙人更喜欢吃,我每次到国外访问,我到各地都要找”湖南楼”吃。这是因为对于我们湖南人来说,儿时辣椒在舌尖上跳荡的滋味,已经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长大了,老了,在异地,在他乡,品味湘菜,便是体会着一分浓浓的乡情,撩起一片悠悠的怀念。特别是对于那些旅居海外的乡亲们来说,吃是品尝一种味道,对背井离乡的人,就是咀嚼一片乡愁,因为谁都希望在异地他乡用家乡熟悉的菜肴暖一暖胃和心。湘人吃湘菜发乡思,似乎更甚。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在长沙朋友的热情款待下,真是饱尝了浓浓的”湘味”和”湘酬(乡愁)”。
第二天朋友来酒店接我去火宫殿吃东西,理由是:”没有和长沙人打过交道,不吃长沙的小吃,就不会了解重味的长沙!”据他介绍,在长沙方言中,大凡与”味道”有关的形容词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字作为前缀来加重原来的味道:揪酸的、沁甜的、火辣的、寡淡的、喷香的等等。另外,长沙许多口白与味道有关:如果有人言而无信,拿别人寻开心,整蛊整到长沙人头上,长沙人恼了:”你咯只鬼调老子口味吧?”;如果长沙人觉得某人、某事、某物或某个文学作品什么的生动有趣,符合大众欣赏口味,他会啧啧称赞:”满韵味的!”
车七拐八拐,穿街走巷,停在一条步行街口。下车从繁华的步行街往里转,往右拐进一条叫”坡子街”的小巷,往前走到小巷深处,一个高大的白色牌楼出现在视野中,高高的院墙,两侧建筑物的大红色泽烘托着古朴的雕栏画栋,三个大字赫然跃于其上──”火宫殿”。这座庙宇般的建筑就是火宫殿了。听说,长沙火宫殿原是一座祭祀祝融大帝的庙宇,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办庙会,逐步形成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和北京天桥一样热闹非凡。藏匿于深深小巷里的火宫殿,以”臭豆腐”等各种小吃和湘菜闻名。小吃是由一辆辆小车推过来,各色菜点,均小巧玲珑,盈不过数寸,一碟碟美味的小吃,不论是红通通的辣椒,绿油油的刀豆,黄灿灿的油炸小鱼,黑糊糊的臭豆腐……光看那些颜色,就让人不由自主的吞咽起了口水。再闻一闻,麻油和着菜的香味隐约飘荡了出来,悠悠的,一缕一缕,似有若无的在空气中,一时能闻见,一时又闻不见了,吸吸鼻子,那香味又会顽皮的飘一缕过来,好像是一个淘气的游戏。有些小吃是有季节性的,比如夏末秋初时节新鲜的凉拌刀豆,翠绿的刀豆被横切成薄片,淋上麻油,拌上红通通的剁辣椒,尝一片,表层剁辣椒的酸辣味道瞬间过去,稍微有点刺激,接着咀嚼刀豆,刀豆本身的清甜被慢慢发掘出来,和刚才的酸辣形成鲜明对比,吃完让人忍不住要舔舔嘴唇。至于臭豆腐,早是有口皆碑了的东西。朋友说来到火宫殿如果不点份臭豆腐,那简直是白来一趟长沙。
从火宫殿里出来,朋友说带我去吃正餐,我大吃一惊,说我们不是刚刚吃过吗?朋友笑道:火宫殿的小吃都是打发时间或者开胃的小玩意而已,胃口好的人根本不够。我们到橘子洲头,好好品一品湘江的活河鲜。这样我们又驱车直奔橘子洲头。
桔子洲位于湘江之中,长沙民谣有曰:水陆洲,洲停洲,舟动洲不动,说的就是桔子洲。有人形容它是一艘墨绿色的巨舰浮于湘江之上,我却觉得倒不如说它是一枚美翠镶嵌在湘江上。据地方志载,洲上原建有水陆寺、拱极楼、江心楼等点缀洲上,现辟为公园,园中建有亭廊,耸立着一块巨型汉白玉纪念碑,碑上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桔子洲头”四个大字和他写的《沁园春-长沙》。园内一株株桔树长满了幼桔,让我想起了屈原的《桔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在一家水边的食肆,找靠河边的位子坐下,打开菜单,鱼,鱼,虾,虾,蚌,螺……一看过去满眼都是这些字,什么叫”靠水吃水”就这一眼已经让人感受得淋漓尽致。如果说火宫殿的小吃是长沙的市井食品,那么桔子洲头的食肆则充满了水乡风情。沿岸众多的食肆酒家门前纷纷写着黄鸭叫,白鸭叫的幌子。这种”菜”名虽为”鸭”,其实和鸭子根本毫不搭界,而是产于湘江之中的一种小鱼,这种鱼外表有些象鲶鱼,不同的是身体两侧有鳍,背上还竖着一根刺,象京剧中背上扎着旗靠巡视的兵勇那样在街旁的玻璃缸里活泼欢快地游来游去。我们要了红烧和水煮两种,红烧的香辣浓郁,水煮的清鲜香浓,须臾端来,鲜嫩幼滑,只要轻轻吸吮,就可以将鱼肉全部吸入口中,让人有无穷的回味。还有一种干炸的小鱼,入口即化,完全没有刺的感觉,但已经忘了它的名字。除了满桌的海鲜,朋友盛情地又点了一堆味道浓郁的湘菜,如水鱼炖羊肉、油炸豆干、南饼瓜等。
在桔子洲头望湘江,江面开阔,江风吹起阵阵微波,时有几艘轮船驶过。江水是混浊的,全无漫江碧透和鱼翔浅底的景致。流速并不很快,但惟其混浊迟缓,才显得厚重有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沙的风味菜,据说是添加了属于”祖传秘方”的猛味重料,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刺激食客汗液分泌,加速血液循环。比如吃臭豆腐,吃着吃着就会使人忘记豆腐的味道原来是寡淡的;比如吃口味虾,吃到最后也没吃出长沙河虾到底是什么味道。俗话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北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其实是一回事。甜酸苦辣咸之五味,辣最鲜明,鲜红鲜红的一撮,见了就兴奋。怯者敬而捧胸远之,勇士欣然执戟而往。湖南人喜欢将小辣椒剁碎如末,装入瓶中,成为一种调料,如北方人的芥茉,南方人的胡椒,系于腰间,一柄油纸伞,一方小布包,走南闯北而无忧无虑。一碗面,一碗饭,随手撒些辣椒粉,可以无菜,照样呼噜呼噜吃香喝辣;湖南人只要有辣子,就可以非常快乐的生活下来。湖南人能吃苦,崇尚节俭。辣是五味中最猛烈的一味,一碗面一撮红辣椒,吃着额头冒大汗,眼睛流泪水,鼻孔淌清涕。我算是吃遍天下之人,但长沙之辣味是如此的刚烈,最猛男,一辣掩百味,很难再有别的味道了。辣,熏冶了长沙人的性格:刚毅、简朴。
长沙小吃是湘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本土鲜明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只有重味的长沙人才会夸张地把食品烹调得口味这么火辣辣。要想深入了解长沙,了解湖湘文化,朋友说最好在三伏天光着膀子喝着啤酒与长沙人在小街深巷里大汗淋漓地猛吃一顿。
湘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浓,讲究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宋以后,由于长沙曾是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因而湘菜系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套以炖、焖、煨、烧等烹饪技术,成为著名的地方风味之一。湘菜的主要名菜有”东安子鸡”、”红煨鱼翅”、”腊味合蒸”、”面包全鸭”、”油辣冬笋尖”、”板栗烧菜心”、”五元神仙鸡”、”吉首酸肉”等。
晚上,因时差的关系夜不能寐,下楼叫了辆出租车,请司机带我随便走走。长沙的士都很破,是超期服役导致的结果,据说还因为延长车辆报废的时间而举行过罢工。长沙的哥和北京一样很能聊,而且还口无遮拦地对着车载电台讲脏话。游完长沙的夜景车已是凌晨二点,司机建议我去吃夜宵。在朝阳路边买了两串烤肉串,我一串的哥一串,那烤肉串比北京的大很多,虽然也是用□亮的单车钢丝骨穿成的肉串,但每块肉都足足有一口那么大,撒满了辣椒粉花椒粉胡椒粉等等,看起来外表是油光上撒满红的黄的粉末,一种浓浓的肉香扑鼻而来,难怪那家摊子的生意这么好。
到坡子街的大排档时,夜宵摊上虽然菜式繁盛,但极具季节特色。的哥帮我要了一个”三合一”热卤(当然是我付钱),所谓”三合一”就是将三种卤好的东西掺成一盘热过上来算作一份。素的热卤一般是韭菜,豆干,素捆鸡,芹菜,香菜等等,荤的有鹅肠,鸭掌,卤肉,牛百叶等等,味道都不错。长沙人管味道好叫有口味,于是有了口味虾、口味蛇、口味鸡……之类的菜名,那么,最有口味的夜宵当然是大排挡了。口味虾其实就是龙虾,先在锅里炒熟,再加上一大堆作料──最重要的当然是辣椒──慢慢地熬,然后,色、香、味──俱佳。至于鱼火锅,可不只是一条鱼那么简单,鱼肉、鱼籽、鱼泡、鱼头分别算是不同的菜式,基本的口味当然是又香又辣。夜宵生意的繁荣,还带动了不少相关”产业”,卖水果的,卖槟榔的、卖蛋饼的,卖牛肉串的……一波接一波轰炸夜宵摊上的客人,有些还颇受夜宵摊主的关照。这些”游击”队员是多了嫌烦,可少了还真不成,比如在被辣得”涕泪俱下”的时候,来一碟新鲜的西瓜或是哈密瓜,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杨裕兴的面,奇峰阁的鸭,德园包子真好呷”,这是在长沙广为流传的歌谣。长沙人好吃会吃久负盛名,这些老长沙津津乐道的百年老店光鲜仍在。清朝光绪二十年开设杨裕兴面馆坐镇老址享誉百年,其酱汁面、虾仁面、让我有一天连吃两大碗。印象最深的是奇峰阁的”一鸭四吃”:将烤鸭的鸭皮撕下,解成一寸长的块,将鸭皮蘸甜面酱夹葱白,包入蒸好的薄饼中同食,皮脆味香;将剔骨的鸭肉与玉兰切丁爆炒,加红椒汤,其味酱香浓郁;将鸭骨架砍成块,与豆腐一起倒入瓦钵炖数分钟,香味扑鼻;将鸡蛋加鸭汤上笼蒸10分钟,其羹鲜嫩无比。
一个久久离乡的人,猛然间回到故土,品尝着记忆中的味道,湘菜绝对会成为人们对家乡思念的慰藉。
二、走进岳麓
第三天晚上,在湖南大学任教的友人到华天酒店来接我兜风,问我最想去什么地方,我脱口而出:去岳麓山。
上天终于决定不给我一个明媚的天气当我决定去岳麓山”停车坐爱枫林晚”,在深秋的时候。人说长沙没有几天不是下雨天的。好不容易有半个月阳光灿烂的非常日子,却被我错过了。晚上陶醉在山林中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忘我的生活。行走在岳麓山里,不用特别留意路名;山不高,路很多。踏着满地的碎石走过之后,站在山顶,穷尽目光也只是看进茫茫白雾中去,在那里,我想象湘楚大地是怎样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廖廓美丽,……
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位于湘江西岸,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胜景。湘江就在其足下缓缓流淌,真可谓锦绣山水,风光无限。朋友说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而桃花、迎春、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吒紫嫣红。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幽,指幽壑千重,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在此。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岳麓山的人文景观,更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
被朋友带进岳麓书院的一煞间就喜欢上了书院的氛围。它座落于岳麓山脚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千年的历史就是它不用宣扬的骄傲。从前就知道朱熹曾在此讲学,还记得他那首《怀岳麓》:风月平生意,江湖自有身。年华供转徒,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笑,妙绝两无伦。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公元1015,宋真宗召见书院院长周式,颁发经书,御笔亲书”岳麓书院”。从此,”书院之称闻名天下,鼓笋登堂者不绝。”其时,受业门徒多达数百人。
宋代,各地讲学之风蔚然兴起,当时全国有”四大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应天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缘于年代久远,历史沧桑,后三个书院早已湮没,鲜为人知,而岳麓书院从宋开宝九年起,至清光绪二十九年更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到现在已经超过十个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千年学府。千年的荣辱沉浮、风云变幻都已经静静地湾成了一池荷风,几处鸣泉。然而,人们都说这里的荷有风骨,泉有灵性,什么是它历尽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灵魂?
岳麓书院现存的屋舍、景观,大部分是清代遗构建筑群,80年代按原貌修茸一新。过去与现在之间,岳麓书院是一所风格独特、书香弥漫的避难所。科学和工业已经掏空和撕碎了文化古城,但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成熟的思想之地上,自有欣欣然复悠悠然的白絮般缕缕唯美的白云牵着我们的目光,穿过千百年的楚材与近世纪湘学辅就的单檐硬山三间的前门,绕过三湘隽士讲研与四海学人向往的赫曦台,就是黑底白字朗朗然写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的大门了。历史在这里扩张和收缩,散开和集中,那些思想深度清晰如同雕刻,那些儒情氤氲朦胧如同山岚,这感觉让我情愿成为一棵树,品读千年万年。”惟楚有材”四字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是说楚之材不为楚之用,而为天下之用。而”于斯为盛”则出自《论语》。把这两句本不相干的话凑成一副对联的,是清嘉庆年间任书院山长的袁名曜。其意是颂扬湘楚人才荟萃之盛,同时盛赞岳麓书院造就人才之多。”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湘楚文化的精髓所在,亦是湖南近代以来涌现大批以天下为已任之士的成因之一。
走过二门正后方是讲堂。讲堂是书院讲学之中心场所,宋开宝元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讲堂嵌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大字石刻,摸着这些大大的石刻,我的手那样小,那些字那样大,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个风雨沧桑的老智者,多么希望自己的双手是翻动过无数经书的手指能真真切切地与理学之大动脉一同汩汩向前。
康熙为这里题了”学达性天”之匾,乾隆也留下了”道南正脉”之额,这些,还有许多楹联,如同建筑中的浮雕般,刻在我的眼底心坎,让我充满尊敬和爱惜。冯友兰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芫生芷草,澧育兰花。”张岱年书”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材有良规。”旷敏本书”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陡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可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山湘水,斯文定有攸归。”坐在这里,仿佛感受到他们蓝衫飘飘,弦诵朗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气。
倚着讲堂有些暗淡的长廊栏杆,夏雨顺着石榴树的枝叶溅满树下的我。古老的宫灯微微地在风里晃,晃得讲台前儒雅地站着或坐在竹椅上铺开长幅书卷的人,都有了点氤氲的年华。千年前的人事都已远去,但每一刻的真实就这样将温暖的牵挂留了下来。
书院周围古木参天,湖光山色。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遗构建筑群,其风格与北方常见的古建筑相比,古朴之外又多了几许典雅。站在这所千年学堂里,空气中都仿佛充满智慧和文化的味道。这里是长沙人倍感自豪的地方,虽然可能有人凭的只是”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匾。站在”朱张会讲”的忠孝廉节堂,凝视着那两张已经圣化了的近千年的木椅,想像着千古文人聚会的场景。
岳麓书院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崛起有着巨大的影响,岳麓书院可以说是湖湘文化的摇篮。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从明末清初到近现代,岳麓书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著名的重要历史人物,诸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轰、杨昌济等;书院改为学堂后,大批爱国志士如唐才常、黄兴、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等,都先后在此求学;毛泽东于1916年暑假曾寄居于岳麓书院,以后还多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岳麓书院,它沧桑千年而依然弦歌不绝。朋友说:湖南是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名人辈出的省份,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国之冠。而湖南人才又大多数集中在省城长沙,受业于岳麓书院。可以说,如果没有湘籍人士,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无从下笔;而岳麓书院又是成就众多湘籍英才的摇篮。从这个角度说,对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怎么评价都不为高!
过去与现在之间,岳麓书院是一所风格独特、书香弥漫的避难所。科学和工业已经掏空和撕碎了文化古城,但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成熟的思想之地上,自有欣欣然复悠悠然的白絮般缕缕唯美的白云牵着我们的目光,穿过千百年的楚材与近世纪湘学辅就的单檐硬山三间的前门,绕过三湘隽士讲研与四海学人向往的赫曦台,就是黑底白字朗朗然写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大门了,集三湘之灵麓山之秀的我常常在这逼视我的八个大字底下努力让高贵的头颅来承载这惠泽之光。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我不能不为美的思想而吸引和存在。历史在这里扩张和收缩,散开和集中,那些思想深度清晰如同雕刻,那些儒情氤氲朦胧如同山岚,这深刻的荣耀让我情愿成为一道篱笆或是一棵树,品读千年万年,并且开满花朵,塞满天空。
雨停之后的岳麓山很美,特别让人激动的是月亮居然悄然挂在了半空中。踏着月光走在幽静的小径上,沿着那窄窄的石级向山顶前进,旁边的小溪已经干涸,没有叮咚作响的泉水,却偶尔有几丛分辨不清颜色的荆棘丛。月光柔和地给岳麓山披上了一层淡淡的轻纱,让人看不透它。沐浴在月光中,愈发让人有”山色空朦”的感觉。一切都显得那么遥远,因为四周是那么静谧,那么不真实;一切又显得那么近。四周一片空寂,仿佛参透了佛家的禅宗,心中如水洗般圣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清新寄幽,真是一种难得的意境。登上极目台,眺望山脚下万家灯火,真有一种脱离红尘之感。读尽唐诗,读尽宋词,读尽关于湘楚美丽的传说,望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夜,我无语。
书院后的山坡名青枫峡,名符其实,到处都是枫树,青翠可人,赏心悦目。也许是生于岳麓书院的近旁,受文化氛围的薰陶,树形也长得文气优雅,不仅毫无脂粉之气,也有别于北方惯常可以闻到的枫香。朋友说,这里到了秋天,满山的枫叶全都红了,而且深浅不一,真的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也许是人杰地灵的原由吧,此时环顾四周,发现附近曲廊亭阁、阶台小径、古木花树下均有三三两两湖南大学的学生在此捧书低读,两眼不离书本,两耳不闻外声。来往的游人、纷沓的脚步似乎不复存在,真正是那种身处闹市而身心俱定的心灵上的宁静。这种宁静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现实生活的纷扰已使我们越来越远离了对知识静思的心境,留下的只是每天慌乱和急待的浮躁,就像被搅动的一潭清水,一片浑浊。而进入岳麓书院后,你会发现这千年文化滋润蕴藉下的学府,好似千年古井中取出的一盆凉水,从你的头上浇下,使你立刻就宁静下来,不得不去思考感悟学习些什么……。
踏访岳麓书院,使我们不仅感悟到了千代流传的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使我们在这雅静优美的庭院中得到了一丝心灵的洗涤。
翻过一个小小山头,群苍簇绿中有一块大石头特别引人注目。走近瞧瞧,只见它方方正正,上面平坦如台,可坐十数人,上书隶体”飞来石”三字。整就是一块大石头,一边连着山体斜坡,其余三面则空空荡荡,只有丛丛灌木环绕在旁。我也不经要疑虑:它是从哪里飞来的呢?它虽没有黄山飞来石的雄伟壮观,也没有庐山飞来石的玲珑夺目,雨中的它,就那么静静矗立着,似乎更多了一份灵性,更多了一份诗情画意。
心中惦记着爱晚亭,没有久坐。走小路绕过黄兴墓、蔡锷墓,没有久留,怕打扰了二老的清静;古麓山寺、云麓宫没有进去,都不是我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些地方,没有兴趣,不值得留恋,连名字都记不起了。
在转过座座寺庙,穿过丛丛绿色之后,我终于看到了沉浸在深山中的爱晚亭。它藏在枫树丛中,顶部履盖绿色琉璃瓦,内柱装饰成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岩方柱,天花彩绘藻井。爱晚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古枫参天。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形制古雅。据载,此亭为清乾隆五十七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建。原名取”爱枫亭”,后由清代诗人袁枚建议而改成”爱晚亭”。一字之差,含蓄了许多,便有了韵味。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泌园春。长沙》一词,亭额上”爱晚亭”三字是毛泽东题书。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可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无法卒读。亭前石柱刻对联:”出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据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经常同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人来此,读书讨论,登山露宿。
友人说爱晚亭在我国古代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经典,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朋友说岳麓山对湖大的学子来说是一座碑。当白天在书本中耗尽了所有的热情,常常会来到这里,寻找月光下那温柔的娴静。当山风刮了过来时,我立刻感受到那话语的冷峻,如月一般。树叶沙沙作响,有一片在空中划了一条优美的弧线悄悄地躺在地上。我虔诚地拾了□起来,凝视着那美丽的轮廓,说不清对是对生命感悟还是对岳麓山的眷恋。
我们无语,叶亦无语,群山也在沉默,只有萧瑟的山风凭空增加了山的静谧。
岳麓书院在这里,一动不动,一声不响,向人们显露着中国的骨骼。岳麓书院的灵魂是湖湘文化灵魂中最好的部分,智慧在这里勾勒,书香在树梢之上的无边无际之中以无上的天籁传来圣洁的梵音。
当历尽千年的岳麓书院浸染传承了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衍生出以兼容并包、经世致用为宗旨的湖湘文化,并将这种文化生长成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圣洁、美好甚至染血的情结、信念,千年书院便活了,有了顽强自新的生命。逝者如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书院身后,千年淌过,万物荣衰。描画新千年的岳麓书院也许太浪漫,在它的眼前,正是一个汪洋恣肆、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世纪。
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湘,是古楚的部分。两湖一带,古称荆楚。这儿自古是一片水乡泽国。恰恰是这浩渺的水乡孕育了神奇的湖湘文化;浪漫民风滋养了绚丽的文字。上古时期《楚辞》便是其中的经典。
湖湘文化远远流长,屈原游湘沅而弄兰,贾谊驰马而忧郁,柳宗元爬山抚性,刘禹锡坐日叹息,长沙的山水,吸咐着文人的气息。辛弃疾统营飞虎守潭州(今长沙河东营盘街),却以词赋名扬千古。岳飞挥师赤石坡(长沙河西岳麓山),则以精忠的文字永垂青史。
关于湘文化的源流,目前学界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
千余年来岳麓书院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曾国藩、左宗棠、黄兴、宋教仁、蔡锷、梁启超、毛泽东都曾受教于岳麓书院。戊戍变法失败后宁可让慈禧杀头也不逃的谭嗣同,更是出自岳麓书院。
章士钊说:”湖南人有特性: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这种特性形成了湖南人特有的性格:刚正质直,勇猛强悍,桀骜不驯,好胜尚气。
《离骚》说:”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蜷局顾而不行。”
关于湖南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惟楚有才”,第二句是”无湘不成军”。可见其文武兼备,湖南文人众多,但湖南文人有一股湘民的”蛮”劲,才有谭嗣同之类的硬汉文人,有丁玲之类的”武将军”;湖南军人骁勇善战,湘军名声显赫,但从曾国藩到毛泽东,湘将都多儒雅之风。与江南人相比,湘民虽质朴,却不通脱,蛮劲发作时,五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常常铤而走险,湘地自古出英雄,亦出强盗。
湘人有一种自强的精神,从先王熊绎立国荆山开始,楚人就具有了一种荜露蓝缕、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周王室分封不公,《楚世家》曰:”齐、晋、鲁、卫,昔封皆受宝器,我独不”。这种待遇之不公,促使楚多次问鼎周室,不断开拓疆域。把楚国的版图扩展到淮河、黄河流域。只是后来由于楚国内部发生了矛盾,给秦国造成了可乘之机,后来居上,统一了中国。否则,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但是,楚人自强之心并未泯灭,如上所述,秦灭楚之后,民间便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俗谚。
自古以来湖南人身上就流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奔腾的热血,武昌起义的枪声是湘人打响的,黄埔军校的队列中湘人占绝大多数。近代史中,无论是共产党的军队还是国民党的军队,骁勇善战的将领之中湖湘子弟占到了绝大多数。共军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陈赓等,国军有郑洞国、刘勘、宋希濂等。
刚从深圳到湖南上任的于幼军形像地将湖南人为中国的贡献总结为:毛泽东领导国人结束了内战;雷锋为国人贡献了无穷的精神食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国人吃饭问题。
我在长沙的会议期间,应邀到两个大学演讲:在湖南大学讲经济,在湖南文理学院讲文学。还抽空参观了常德和株洲两个经济开发区,与远大空调公司和白沙集团的两位老总对谈,接触了从学生教授到官员商人的各个层面。发现湖南人一般都很勤奋,很谦虚,但是骨子里很骄傲。各个地方的湖南人把自己的骄傲原封不动地带到了省会长沙,在这个大都市里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长沙整体性格。在长沙的大小书摊上,最严肃的读书杂志和最通俗的故事会摆在一起卖;老长沙人停掉家里的饮水机,而喜欢跑老远去取一桶白沙井水;新长沙人的收入水平不是最高,但是最敢于贷款消费;长沙人从来不喜欢跟周边的武汉、南昌去争长短,而动辄就言广州、深圳和上海;长沙地处内陆,却不满足于做中南地区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而是盯着上海、珠海。
作家何顿说长沙男人还很喜欢丢大的。假如你是外地人,千万不要被长沙男人丢大的所迷倒,假如你相信了你就会有上当的委屈感。长沙男人说话海三海四,听上去他能调动起一切人为他所用,好像他不是市长的亲戚也是某局局长的表弟。好像他要帮谁的忙,那个当官的亲戚或熟人就会不遗余力地为他效劳。这就是长沙男人丢大的。所谓丢大的,用北方话说则是吹牛说大话。
但也有默默干大事的,远大空调现在是大陆最大的私营公司之一,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小锅炉厂,发展成年营业额十几亿的跨国公司。美国加州发生电力危机时,美国政府进行七个天然气空调试点项目,首开的五个标,”远大”已得其三。只可惜湖南象这样的企业实在太少。我在与远大空调老板张跃同机飞美国时,谈起湖南的经济发展,他觉得心有余而力无处使。
在与长沙的经济学者闲聊湖南的经济前景时,对方一开口就说:”湖南不是东西”。外人在湖南乍听这话,不免一愣。别急,那不过是湖南人的自我解嘲。虽然共产党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和一大批元勋都是湖南人,但近二十年来,湖南这个农业大省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湖大教授笑说,他们经济发展不好,没出经济学家,因为”湖南人忧国忧民,都忙于政治和革命了”。湖南现在是非东非西,既不属于享受开放政策的”东部”沿海省市,也不属于中央政府要大力开发的”西部”地区。但湖南的人才素质之高全国闻名,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然而经济却停滞不前,症结到底在哪里?我认为,虽然湖湘学派千年的理学传统道德规范千规万律,但标准的经济规范却是一片空白。在商场中,湖南人以保守自封、脑子不开窍闻名。这是因为当现代经济规律与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湖湘文化便感到了困惑,然而传统的烙印仍留在骨子里,这种蜕变的痛苦也就显现出来。积淀千年的湖湘文化,在湖南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设置了丛从荆棘,虽然改革开放给湖南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震撼,但据我观察,湖湘文化精英主要出身于农村,这和湖南是个农业大省的现实分不开,因此湖南精英们在寻找湖南经济文化发展的视角时,常常是从农业角度出发而不是以工业和现代文明出发。随着经济发展,经济的因素很自然的掩盖了湖南文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湖南文化仍在继续,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许多文化精英千方百计要维护的其实就是湖南传统的湖湘文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现代经济价值观念仅摧毁了湖湘文化的表皮,湖湘文化中固执的农民意识仍在顽强抵抗着。
有人说湖南人是不定型的,就像凡高的画,总显得毛糙、潦草。现代社会的精致和井然有序,湖南人总是缺少,它给人的感觉是总在从野蛮人进化为现代文明人的过程中,但总是没有完成。或许,是他们本身就不愿完成,而宁愿在都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间保留一些原始丛林的野趣和不规范。
湖南山青水秀,物产丰饶,人也因此而感觉锐敏,情感丰富。唯有长句才能容纳千变万幻的意象、表达一泄千里的生命激情;唯有美文才能显示湖南人的明丽、水的秀美、人的浪漫和风的热烈。神秘的想象、荒诞的感觉,是楚风楚魂的全部。长句和美文也是楚文学的重要标识。《楚辞》不同于《诗经》,正在于前者华美,后者朴素。美酒、古歌、多情,成了湖南人旺盛生命力的典型象征。我所熟悉的湖南作家古华、彭见明,都是写美文的好手。
再文明的湖南人在骨子里也残留着原始的野性,这种野性常常被误解为刁蛮、落后和愚昧,其实,正是这种不高贵但绝对真诚的野质生命,使他们与自然相处得异样和谐。
如果说,浸染着湖湘文化传统的长沙男人”笼子蛮深”,那长沙妹子就绝不温良恭俭让。长沙女孩爱吃辣,性格也和辣椒一样,口齿伶俐,冲劲十足。
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有衣饰考究的女子,却不顾风度与人辩驳、争吵,即使不骂一个脏字,喷出来的词汇也足以把对手淹死。所以许多刚来长沙不久的外地人,往往对长沙女孩印象不好,认为他们泼辣、任性,不温柔。
但我在湖南的作家朋友说,爱上湘妹子无疑是一种挑战,因为引导她们去爱一个人、听一个人的话是件很难的事。但她们一旦爱了,会死去活来、死心塌地,有湘夫人的斑竹为证。相比之下,湘伢子就显得过于粗糙,类似原始部落里的酋长,头上顶着三根野雉毛,双手举着叉肉,在篝火边怪叫直跳。这种酋长意识决定了他们对爱的理解是:为她承担一切。爱对湘伢子来说,与其说是幸福,不如说是责任。
人们认为,女性的”辣”与人的素质有关,例如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长沙女孩,她一定会斯文有礼地处理一切事物。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长沙女孩性格里的”辣”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已经融入到了她们的骨髓里。她们爱憎分明,性格火爆,个性鲜明但心地善良。有人说长沙女孩是火与水的结合体,对自己讨厌的人来说,她们是辣辣的火,不留神就会烫伤你;对她们所爱的人来说,她们却是柔情似水—-湘女多情。
”湘女多情”,此语源自有关湘妃的传说。李衍《竹谱祥录卷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故毛泽东诗云:”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处于农耕文化的湘女,姐妹同嫁一夫,尧的两个女儿为真爱舜而悲痛欲绝,落泪成斑,这种忠贞不渝的爱情,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长沙女孩性格外向但绝非不细腻,天生的非常孝顺父母,即使嫁了人,娘家也是心尖尖上的人。所以表面上是”男婚女嫁”,其实往往是女方家多了个儿子,逢年过节,总是先以回娘家为主。她们是永远”泼不出去的水”。在长沙女孩心里,亲情是一道翻不过去的墙,被圈在墙里,即便长不成大树永远只是一株小草,也自有一种安全的自在。
因此你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在某高档服饰前,有女子在喋喋不休地和柜员讨价还价,最后得知确实不能打折的时候,一边会满脸不高兴地抱怨”太贵哒”,一边无可奈何地掏腰包。当遭遇到自己心仪的衣服时,长沙女孩绝对是宁愿”肉痛”也要追求时尚的,只要能换到”回头率”,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长沙女孩爱享受,会玩,几个长沙女孩”扎堆”一起的时候,话题绝对离不开:哪里的衣服又好看又实惠,哪里的小吃味道真的好得不得了,哪处酒吧、的士高真是刺激带劲……虽然你会觉得她们有些俗气,但是这也是她们会生活的一种表现。专程到酒店来看我的一位湘妹小艺,对我来说她几乎就是一本吃的活地图,偌大一个长沙,每一个区、每一条街、每一条小巷各有哪些特色小吃,价格如何,她几乎都倒背如流。
正因长沙女孩舍得消费,所以长沙女性消费热总是冷不下来,专卖女性用品的小商店、精品屋遍布长沙大街小巷;而商场里的服饰柜、女装柜总比男装柜大许多,品牌式样也丰富齐全得多;尤其是一些专卖休闲装的专卖店,男装总是缩在不起眼的一角,女装却霸占最抢眼的位置,霸道地张扬着女性的妩媚。
小艺说长沙女孩是《动物凶猛》(王朔小说名),是湘女中最不好惹的角色。她们冷艳高傲,她们精明率真,她们玩起来很疯,静起来很酷,凶起来却很猛,长沙冬天寒冷夏季酷热的气温,孕育着长沙女孩爱憎分明的性格。所以,有人评价,长沙女孩,就像湖南人爱吃的辣椒一样,好吃,开胃,但却难以消化。但,长沙女孩大多一口长沙话,长沙话本身所独有的”蛮”味,和无意中脱口而出的”痞”话,令长沙女孩的靓丽”可畏”。
长沙的女孩好看。白白的且细皮嫩肉,眼睛像吃了油一样,亮亮的。走出门来,既精致,又精神焕发,腰背笔直的,胸部挺挺的,脑壳昂昂的,好像刚才在家里喝了一碗人参汤。其实呢,很有可能吃了一碗拍满拍满的油淋辣椒。
小艺说长沙女人爱俏,喜欢赶时髦,如果城里开始流行了一种发式,一种打扮,一种衣服或裙子或一种鞋子,那你就赶紧去发廊里或商场里看个究竟,她们是不吃饭都可以的,先把那些美丽通通地搞到手里再说。这也是很可爱的地方。
长沙女孩大概是大陆最大的追星族群。我在湖南卫视参观的时候,碰到许多在门口等名星的长沙女孩,她们一谈起某星来,简直是如数家珍,那些男女叫什么,年龄多大,婚否,情人是谁,甚至连血型星座生日都能够一一道来,令我目瞪口呆。
沈从文名篇《边城》中的翠翠形像,即是最具湘女味的佳作;古华《芙蓉镇》中胡玉音拼死爱着秦书田,是湘女多情的又一当代诠释。纵古观今,”湘女多情”,致使湘女的热情、泼辣、敢爱敢恨名扬天下。
如果说”惟楚有材”,让我们感受到长沙男人的自强和”蛮”劲。那么”于斯为盛”则让我们体会到这远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正是因为有这些”辣”劲十足的多情湘女,才有今天之”盛”。
四、夜饮长沙水
长沙的夜色是五彩缤纷的,从华天大酒店的顶层里俯瞰这片辉煌的灯火,沉沉的夜是无边的暗色画框和底色,密布的灯光如名家细致的笔触,笔直纵横的街道仿佛是天经地纬,路灯的亮点一点一点连接成一条条光带,蜿蜒在城市的躯体中,好像奔腾的血脉,急速驶过的汽车带着移动的光点从光带中滑过去,城市的血液于是每时每刻都在这样的更新着。迷乱中升起了五彩的焰火,在城市上空爆裂开来,绽放成漫天星雨,闪耀着,灿烂着,给城市的迷人夜景点上了传情的眉眼。最后城市终于睡去,只剩下稀疏星子在天顶闪烁着,看着这个逐渐安眠了的城市,原来也可以如此沉静。
于是叫出租车到解放西路,逛酒吧吃霄夜,成了我倒时差的最佳办法。据说数年前,解放西路只是一条拥挤的小街道,时光一晃而逝,这条旧式的小巷林立起了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霓虹灯在黄昏时便亮了起来,在湘江河畔的风景带与喧哗的商业街道交叉的这条柏油马路上,出现了这条酒吧娱乐一条街道,长约3公里,天幕垂下眼帘的时候,这里的生活才开始苏醒。这里几乎就是长沙休夜生活的重要集中地,有纯酒吧,有演义吧,有茶馆,有中西餐厅,是无论是哪个阶层,年纪,学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只有你有足够的钞票和风姿卓越的气质,那么偶尔的放纵一下,也可以。灯火酒绿中,看着迷离幻彩中的长沙人释放着自己的激情,那么的肆无忌惮,那么的大胆,一如历史上那股湘人的勇猛之气,渗入了每个人的骨血之中,就连朦胧夜色下,也清楚的毕现着。
去”金色年华”是被当地晚报的一位记者带去的,人浪和摇滚音乐在恍惚的灯光下引诱着行行色色的男女,翻腾,狂饮,沉醉。不管老少,都可以在这里买醉,红男绿女,仍然是黑暗城市里众多的身影。这是长沙酒吧一条街霓虹灯最为靓丽的一家大型的娱乐场所,不时会有很有名气的歌手和舞者在这里表演,也会有很多湖南文化界的名人出没在此地。时尚西式的装修,高消费的气势到是吸引了众多的有产阶级、大老板以及外地来的客商,生意场上的娱乐,便都带到了金色年华演绎吧,这个灯红酒迷的地方,的确有它说不出来的魅力,在高呼声和喧杂声中,一路风靡长沙。
露肩红裳的吧女在舞台下不停穿梭,年轻的面容,娇好的身段,时而露齿的微笑,都让吧台前端坐的男人们心摇曳,湘女的美丽是何人不知啊,何况抛开拘束的男人们。月色是最好的催情剂,狂乱暧昧的摇滚和风情万种的歌手们更是催化了台下的芸芸红男绿女,于是便一起摇滚,喝酒,尖叫,泛滥暧昧。梯形台阶上有排吧椅,形状独特,圆锥形的倒立,图形里透出星光,各种洋酒煽情惑态的广告,透露出前卫的风格,筛盅哗哗的声音透过天花上隐性的灯又穿了回来。
再走进一个叫COCO的酒吧时,一首周杰伦的《半岛铁盒》正在播放,里面有点些拥挤,分为两层楼,雕花的铁栏杆成螺旋状盘旋上升,有些怀旧的风格,却放着时尚的R&B,思维于是便在昏黄的空间里跳跃,时而有几个单身的女子走了进来,独坐在某个不张扬的地方,叫上一个果品,及一杯醉生梦死的鸡尾,小酌起来。我们坐上吧台叫了杯鸡尾酒,一饮而尽,微有醉意,Rap的音乐独自在昏暗随意的空间弥漫开来,瞬间的恍惚过去,身旁漂亮的名记缓缓地说,这里不同的酒吧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定位:有的以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为主流客源;有的酒吧是歌坛名人聚会地;有的你也许会与某位常上电视上的人物不期而遇。酒吧老板大都不希望来客纷纷杂杂,而要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虽然大多数酒吧里千篇一律地播放着劲爆的电子音乐,但”前卫”和”叛逆”的姿态,是长沙新新人类”愤世”、”标新立异”的基本特色。
我问她,为什么长沙又叫做”星城”呢?她说据说长沙的得名,是因为二十八宿里中有一宿的附星,名为长沙,这颗星主寿命,地理方位上某处的位置正好和它相对,所以这个某处就成了长沙城。所谓星沙的来历也是如此,星星下的长沙。但是在市井传说中,却别有更加美丽的一说:因为湘江岸边沙滩上的砂砾中有很多石英云母的成分,阳光下会闪闪发光的很美丽,好像是满天的星子散落在了沙滩上,所以才把长沙别称”星沙”。
她说这座星星下的城市里,牵系着我一生岁月中的很多很多依恋,它的每个角落,每个传说,它的每一朵鲜花,每一片云朵,都仿佛可以在我心中投射处美丽的倒影,勾引出细密的思绪来。再给我一生,依然喜欢这里。。。。。。。
第三天在湖南最大的卷烟厂白沙集团参观时,带我参观的刘总执意要和我好好聊聊经济问题,但由于我下一个节目早已安排,无法在白沙集团久留。他说那我晚上请你喝白沙泉泡的茶吧,我问在哪里,他说当然在白沙井边上,用真正的白沙水。
“长沙沙水水无沙”。有关白沙井的最早文字记录,见于明朝崇祯年间所编的《长沙府志》。到清初,见诸书端的白沙井游记渐多。将白沙井与山东济南趵突泉、贵州贵阳漏趵泉、江苏惠山陆子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泉。
长沙地质属第三纪红色砂岩(不透水层),上覆第四纪红壤,中有卵石层者,广袤数万平方千米,而层厚不过五至十米耳。其色也白,其粒也匀。级配均衡,滤力强劲,此清泉之所以生也。白沙井位于长沙旧城之东南隅,古人云白沙井于世者有三:水质清匀洁净,盛之于桶,则见底浮于面,盈之以器,则面凸出沿,一也;水位深不盈尺,信而守恒,夏不盈升,冬无虚涸,取之不尽,二也;水味甘醇,掬而试之,初洌而转甘,沸而沏之茶,爽口怡神,三也。凡此其理化性状优特,所以致之耳。
清初的白沙井游记最有名者当推蔡以蓖的《白沙二泉记》、旷敏本的《白沙井记》以及张九思的《白沙泉记》。蔡系清初诗人,对长沙名胜情有独钟,蔡笔下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白沙二泉记》中写道:”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不巷不衢,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半山垄、半田野,沙石浴雨,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矣、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脉有如开双奁者焉”。
由此看来,清代初期,尚无从长沙城中通往白沙井的”白沙街”,这山野之中惟有”牧童驱犊,横笛叱拔,山僧赤脚出汲野寺。”好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但明末《长沙府志》中的白沙井,却是”通城官民汲之”,为何明末转向清初竟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可能与清初征战,百姓逃亡,长沙这片家园尚未完全重整、繁荣起来有关。现今白沙井周围建起了公园,成为长沙的一大景观。
走进座落于白沙公园内的白沙茶舍,这是间用日本银座风格装修的现代化茶园,红木色系的家私,庄重,高雅。而且是中西合璧的茶文化,咖啡与清茶同时出现在茶园里,某个时候会有一个孤独的女子演奏起些浪漫熟悉的曲子,老板很刻意的在四周添加了绿色的竹子,竹子是绿色的植物,随处可以看到一棵棵挺拔的翠竹,在红色的色调衬托下,在轻轻的音乐弥漫的空气里,很容易就放松了思维神经,随意的坐在木椅上,聊天倾谈了。
古人品茶,讲究环境闲寂空灵,因此能够感受朴素淡泊的自然况味。唐代诗僧蛟然以为品茶最好伴有花香琴韵,而明人陈继儒却特别强调”品”的真趣,正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其与同代张源在《茶录》中所著”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的论调如出一辙。并且,品茶要有好茶好水,茶最好是”紫笋”、”阳羡”,水却要”清、活、轻、甘、冽”,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犹如张源所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但最纯粹的品茶莫过于日本的茶道,自从珠光把空寂的幽玄境界定为茶道的基本精神,发展至千利休之改革书院式茶道,剔除贵族般的浮华,倡导以”贫困”为根底的草庵式的”空寂茶”。强调茶室结构简素、沉静,配以同样简素、沉静的粗茶具,只在壁龛里挂一轴水墨字画,惟一的点缀是插在花瓶里的一枝花蕾,上面再点一滴晶莹洁净的小水珠。以此贯彻茶道中的”空寂”,从”无”的境界中领悟完全纯粹的精神性的东西。
“品茶者,品味的不仅是茶,而且是环境和心境,有时主要是后两者。”刘总说以前在长沙喝茶的有三个去处,首在天心阁的映山堂,次在黄兴路的德园,三在岳麓山的云麓峰三清殿。但这三家喝茶的场景氛围,在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还可以应付。但在今天的长沙,这三家从环境上来说就有些差强人意了,所以才有了这间高品味的白沙茶舍。
刘总说身为长沙人,他到任何地方出差,一是忘不了辣椒,在就是对白沙井那清冽甘醇的水味无法忘怀,有一次到德国买设备,甚至叫随员装了一筒白沙井水放在行李里。
趁店主还在泡茶,我们步近白沙井。整个公园的园林建筑还颇具匠心,可惬人意。可惜的是,某些石刻、楹联,不仅未能为名胜生色,甚或有煞风景,唐突古人。
大门石坊竖书的楹联,都是按照传统从右至左;可是”白沙古井”的牌额和横列的联语却反其道而行之,乃从左至右。两相衬映,使人觉得怪异不经。据《善化县志》卷五载:”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而现在从左到右看,变成了”甘流醴玉”、”润溥泉星”!平仄倒还是不误,语句却不知所云了。
白沙井井口很小,现有4个井穴,各二尺见方,泉水从井底涌出,终年不断。井旁一块石碑,介绍古井兴废的历史。石廊镌清代张九思《白沙泉记》云:”余谓斯泉,功能厌物,而其出之也,甚约均之也,有渐君子之道也。” 据说当年井旁龙王庙中有一幅对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长沙沙水指的就是白沙井水。长沙名酒”白沙液”,就是用此水酿成的。
自明清以来,长沙人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前来取水者络驿不绝,绵绵白沙井水,不但泽被长沙古城,清代湘楚大地的莘莘学子们也曾饱餍这香甜的乳汁,并且他们只有在喝过这家乡最甜美的泉水后,才能走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因为白沙水一度被定做清代湖南乡试的考场专用水。
刘总说当时更有不少穷苦人家汲水于此,担卖全城,赖以为生。清末以后,挑卖沙水者多居于井旁,白沙井一带生齿日繁,遂形成白沙街。白沙古井可说是长沙生命之泉。亦因如此,自清末以来,官绅恶霸多想方设法妄图垄断白沙井水。清光绪年间,善化知县曾在井后立碑,”出示晓喻”,将白沙井划为官井、民进,并订立用水章程。民国初年,又有军阀在井旁立一”告示”碑,刻有”照得白沙井水,四井界限分明,卖水吃水各井,官井专供官军”等语。旧时,当地还有”挑水会”,凡挑卖沙水者须先交银元数元入会,取得条据,方可取水。刘总说长沙除了白沙井,还有许多其它的古井,如开福寺的龙泉井、鸳鸯井。他说其实长沙的许多街名就是井名,如路边井、桂花井、水风井、青石井、双井巷、高井街、古井巷等等。长沙的古井不仅培育了长沙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最早的名人是贾谊,他生活的时代与马王堆汉墓墓主人生活的时代差不多,这位来自洛阳的才子在长沙凿井栽柑,他的故宅正因为凿了一口井,顽强地坚守住了长沙人对一位伟人的纪念,唐代杜甫、韩愈也在他凿的井旁发过思古之幽情,这口井因杜甫”长怀贾谊井依然”的诗句而有了带沧桑感的名字──长怀井。长沙最轰动的井则是1996年考古工作者从走马楼地底发掘的那口三国时代的井,井中出土的17万余片三国孙吴简牍,这口井一时成了考古学者的朝圣之地。
长沙是个经受了无数战火洗礼的城市,只有长沙的井,才顽强地显示历史的本色;随着时光的流逝,长沙的许多井只能从老街街名中找到其影子了。
在一首悠扬的古曲声中,我对刘总说,在长沙的这几天里,我见了太多的人,去了太多的地方。忽然感觉这忙忙碌碌的生活好像过于浮躁庸俗,虽然我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但今天夜里够坐下来喝一口闲茶,真是非常感谢他。温文尔雅的刘总说,品茶实则品的是一种心情,如能在都市的喧嚣中偷得半日之闲,并不需像”苦茶庵”主一样,寻一处江村小屋。我们投资建了这所白沙茶舍,就是想让现代人靠着玻璃窗,也能烘着白炭火钵,喝一杯白沙清茶,品味长沙的另一种韵致。
当主人拿来笔墨要我题辞时,我毫不犹豫地写道:让难得的思绪浸泡在白沙水里,让世间的庸俗慢慢地沉入白沙井底,让长沙的味道荡漾在白沙茶舍的淡淡的茶烟中……
作者简介:少君,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德州大学。著名美籍华人作家,海外新移民作家, 也是最早在中文网络上写作的作家之一。曾以李远、未名、马奇、赵军、程路、剑君等笔名活跃于海内外文坛。著有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纪实文学等多种体裁作品,出版了《凤凰城闲话》、《未名湖》、《怀念母亲》 、《人生自白》、《大陆人》、《奋斗与平等》、《阅读成都》等多部著作。其小说被评为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浮雕面影(陈瑞琳),其散文被称之为“一幅长天绿水、花光百里的风情画卷”(黎阳)。
少君系列作品链接:
http://www.uschinesepress.com/press/?s=%E5%B0%91%E5%90%9B&x=0&y=0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
科技: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21
本地: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3
(美国华文网 圣地亚哥华文网编发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