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无法割舍的苏绣情

 

“小时候,我在妈妈的影响下拿起绣花针,晚上在煤油灯前穿针,刘海儿被煤油灯烧得噼里啪啦响,那种声音现在还回荡在我耳边。”回忆起刚接触苏绣时的场景,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感慨万千。

从母亲手上接过绣花针,到拜师学艺,再到创新突破,一路走来,姚建萍不断追求自己的刺绣艺术理想,收获很多,也放弃了很多,转眼间已过了40个年头。“妈妈是我第一个偶像,也是我第一个老师,她不仅传授我刺绣基本功,还教我踏实做人、静心做事,让我一生难忘,受益无穷。”姚建萍说。

40年来,兴趣变成了使命,苏绣融入了生活,姚建萍也从一名普通的绣娘成长为一位著名苏绣艺术家,其多幅作品作为国礼被送出国门。

“我对苏绣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如何才能推动行业更好地发展。”姚建萍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她和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新的作品。

在她看来,苏绣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形象,能够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民族精神,传递出时代的声音。于是,姚建萍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使命,即承前启后,把苏绣艺术的金字招牌发扬光大。

“把苏绣发扬光大靠的是什么?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干,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姚建萍告诉记者,多年来,她闭门修炼、刻苦钻研,在传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研究苏绣的原创性、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尝试创作区别于传统题材和绣法、与时代相吻合的作品。

事非经过不知难。就在姚建萍用心创作精品、推动苏绣行业发展的同时,她也看到了当前苏绣行业乃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市场化程度低、学习周期长、人才短板突出、从业者年龄偏大等。

“培养一个苏绣学徒,需要投入3年时间,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加入我们的队伍,苏绣的传承人、接班人非常缺乏,更不用说是具有现代审美和设计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了。”姚建萍说,长期以来,苏绣在现代营销和推广展示方面也欠缺经验,民众对苏绣的认知不够。

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姚建萍对苏绣未来的传承发展依然充满信心。“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她说,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花很大力气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大批非遗传承人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努力培养接班人;同时,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非遗的认知持续深化,为非遗传承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这些年来,姚建萍也在努力培养传承人,扩大刺绣人才群体,推动苏绣行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她的团队已累计输出数百名新一代刺绣人才,他们有的开办刺绣工作室,有的创立刺绣培训机构,都在为苏绣传承添砖加瓦。

如今,姚建萍的两个女儿已长大成人,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一个从海外留学归来,也都像她一样走上了这条传承之路。她们拿起绣花针,用年轻人的思维不断开拓创新,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新的艺术设计理念融入创作中,让苏绣变得更加时尚,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更加受年轻群体喜爱。

“年轻的传承人正在让非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苏绣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姚建萍说。(本报记者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