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看精美图片集(摄影:赵强、吴双顶、陈维轩、范艺、周欣等)
美中生物医学与药学专业协会(SABPA)于昨天(十月一日)在黛尔玛希尔顿酒店举行了为期一天的第12届太平洋论坛籍第3届太平洋生物伙伴会议(12th Annual SABPA Pacific Forum and 3rd SABPA Pacific Bio-Partnering)。论坛涉及了多个主题,来自美中生物医学医药领域的四百多位业内人士参加了论坛。
刘亚虎会长和方向明副会长与本届太平洋生命科学成就奖获得者,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丁列明博士合影。
大会的场外活动也异常活跃,参展商云集,场外联络互动和场内会议研讨交相辉映。
专程从浙江湖州开发区乘飞机赶来参加会议的顾仰群说,虽然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代表团刚上个月在圣地亚哥举行了一个招商引智会,但当了解到本次SABPA举行的会议可以获得很多新的信息和创意,又可结识很多业内同仁,萌发商机,她满怀信心和另一名开发区的同事又飞了过来。
负责SABPA新闻联络的陈之江博士和继任SABPA会长施涛博士分别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几个特点:
一是借助合作伙伴EBD(Economic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集团创建的Partnering 360网络平台,让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通过事先预约,利用会议机会展开一对一洽谈 。这大大帮助了南加州的生物技术和制药企业寻求和建立与亚洲和美国的制药公司或潜在投资者的伙伴关系和合作。
二是本次会议请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加州圣地亚哥分校的学者前来分享他们如何推动在大学环境下的生物制药研究(上图)。这些大学不再局限于基础生物学研究,而是将目光放在利用学校的已有资源,将基础研究成果用于进一步的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这一转变将有助于弥补在科研院校进 行的基础生物研究与在生物制药公司进行的制药研究之间的断档。
加州圣地亚哥分校校长、医学院副院长 David Brener 博士演讲并主持了论坛小组公开讨论。
三是本次会议还结合大会主题举行了科学海报比赛,参赛者不但有包括Salk, Scripps, UCSD,Calibr在内的众多圣地亚哥本地著名研究院校的博士后和研究生,还有从中国浙江工业大学前来的年青科学家。参赛者将他们的科研程序和结果编辑成一张张海报张贴在会议厅走廊的墙上,供与会的专家学者观览和讨论。这种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增进了年青科学家们与生物医药界人士的交流。在让与会人士接触到最新的生物研究结果的同时,激发年青科学家们对生物制药产业的兴趣。
如下为SABPA的更详细报道(撰稿:顾方为博士,编辑:陈之江博士):
国庆佳节,太平洋两岸诸多生物医药行业的精英放弃了休息,齐聚Hilton Del Mar大会堂,参加第12届SABPA年度环太平洋论坛(12th SABPA Annual Pacific Forum)。在横跨整天的会议上,十多名业内大牛为听众送上了精彩的内容,让人大呼过瘾。
加州议员Scott Peters先生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词。他提到圣地亚哥是全美的生物医药中心之一:从科学家数量看,圣地亚哥排名第二;从投资额度看,圣地亚哥排名第三。Peters先生一直大力支持圣地亚哥当地的生物技术与医药公司。他相信,这一行业的繁荣必将造福圣地亚哥的发展。在简短的开幕词后,Peters先生向SABPA主席刘亚虎先生颁发了奖状以表彰SABPA在推进圣地亚哥生物医药领域做出的贡献。
随后,F1 BioVentures的执行主任Gregory Frost博士做了第一场演讲。在演讲的开头,他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的爷爷辈,是怎样合成基因的?”随后,他放出了一些仪器的照片。毫无意外,没有多少听众能认出这些仪器。这反映了生物技术的飞速进展。同样飞速发展的,是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在早期的癌症临床研究中,中国的研究数只有540项,是美国的1/4。然而在前沿的CAR-T疗法临床试验中,中国的试验数是51项,超过了美国的37项。这个有趣的对比说明,中国在前沿的疗法领域,已经有了弯道超车的实力。
第二场演讲来自华大基因的首席科学官茅矛博士。茅博士指出,新生儿疾病是一种重大的医疗负担,这在特定的人群中尤其如此。举例来说,在东欧或者中欧的犹太人群中,一种叫做Tay-Sachs disease的罕见病携带率异常高,这也让这个人群罹患这种罕见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而新生儿的基因检测有望缓解这一情况。据统计,在教会支持新生儿筛选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猛跌,Tay-Sachs disease也从该人群中最常见的新生儿遗传病,变成了第四常见的遗传病。换句话说,基因检测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短暂的休息后,Sorrento Therapeutics的首席执行官Henry Ji博士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在演讲的开头,他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消解了听众们对Sorrento股价的担忧。Ji博士对Sorrento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Sorrento有朝一日会取得像Celgene这样的巨大成功。随后,他通过介绍Sorrento,给出了多种成功的理由:Sorrento的技术能靶向细胞内的靶点,这个技术非常罕见与重要;Sorrento有多个研发管线,使公司的商业模式变得非常灵活——它既可以让新药上市,也可以出售许可换取资金;此外,他家的DAD模式(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也颇为先进。在一番演讲后,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Ji博士与Advanced immune medical systems的首席执行官兼共同创始人Alan Paau博士、Crown Biosciences的首席运营官Jayant Thatte博士、La Jolla过敏与免疫研究所的Stephen Schoenberger博士以及Taconic Biosciences的Michael Seiler博士参加了一场关于肿瘤免疫疗法的专题讨论,辉瑞的肿瘤免疫学部主任Karsten Sauer博士担任主持。
在专题讨论的开头,Sauer博士回顾了免疫疗法的历史、机制、以及局限,为不了解该领域的听众快速上了一课。随后,他抛出了四个具有深度的问题:我们如何选择最佳的模型?我们如何解决现有小鼠模型的多样性?我们怎样能让临床前小鼠模型的结果更好转化到人体?各种“组学”对免疫疗法的模型有帮助吗?
诸位专家对此各抒己见,一些精彩的意见总结如下:小鼠模型往往有着同样的遗传组成,而人体的基因组成千差万别,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模型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有裨益;模型的局限,反映了我们对科学理解本身的局限;但模型也还是有用的。CTLA-4与PD-1都是在小鼠模型中发现的,因此我们需要理解模型的强项与局限;微生物组对免疫疗法可能有促进作用。但关键是了解,哪些微生物可能起作用,如何起作用,我们能如何利用。随后,在听众的提问与嘉宾的回答中,上午的会议进程告一段落。
2016 太平洋生物科学成就奖颁奖仪式开启了论坛下午场的议程。今年这项殊荣的获得者是贝达药业的首席执行官与联合创始人丁列明博士。丁博士创建的贝达药业,在短短8年时间里,完全依靠自主研发制成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盐酸埃克替尼(凯美钠)。它作为中国首个创新药,被纳入国际新药研发年度报告。如今凯美钠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0亿人民币。丁博士回顾了凯美钠开发的历程并且分享了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开发创新药能够获得国家在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同时,选择有重要医疗需求的疾病(肺癌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癌症)作为靶点也是保证药物开发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随后,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李进博士介绍了该公司在为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扫清技术壁垒,推动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方面的努力。先导药物的技术平台是基于DNA编码化合物库的合成与筛选。DNA编码化合物库用DNA片段给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的所有不同的小分子加上独特的标签,从而在筛选过程中大幅度加快先导药物的发现速度的同时,降低筛选过程的成本。
众达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陈炽先生的 报告比较了中国与美国的专利政策的不同并且阐述了这些不同点对创新新药研发的影响。陈先生认为,中国由于它的庞大市场,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人才基础,具有 非常大的创新潜力。但是目前中国产生的创新药物和创新知识产权不但落后于美国,甚至被相邻的韩国所超越。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中国专利法的倾向性和不完备性有关。陈先生通过事实证据表明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但会激发创新药物的开发,同时也会促进仿制药的繁荣发展。他向与会者呼吁,希望他们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专利审批制度。
UCSD医学院院长David Brenner博士介绍了UCSD在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药物研发方面的努力。过去,科研院校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药物研发似乎不是科研院校该做的事。这个看法在今年来有很大的改变。Brenner博士说,综合性大学本身拥有了药物开发不同阶段所需的专业知识,所需要做的是将这些专业知识整合起来,将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向新药研发推进。Brenner博士例举了UCSD在新药研发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其中包括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和基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开发的新药。
而后,Brenner博士与中国四所高校医药学院的院长一起进行了专题讨论。来自重庆大学的贺耘博士,厦门大学的张晓坤教授,复旦大学的王明伟博士和北京大学的周德敏教授分别对各自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医药学院的研究实力进行了简介。与会的院长们对多个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如何促进国际学生到中国学校中进行进修和推动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药物研发的政策和措施。院长们对与会听众提出的问题也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在促进国际学生到中国进修方面,将国内的课程与国外的课程接轨,让在中国进修的外籍学生也能够拿到国外承认的学分,是促进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促进药物开发方面,不应该忽视的一点是学校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功能。这些人才将来可以进入生物制药行业为药物研发做贡献。如复旦大学等高校在教育体系中就设计了让学生们去生物制药公司实践的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生物制药行业。
SABPA继任会长施涛博士为本次论坛致闭幕词。她感谢所有的报告人,赞助商和志愿者的支持,使此次论坛获得圆满成功。
图片集(点击右上角小方块可放大浏览)
(美国华文网 圣地亚哥华文网 华文风采综合编发 文字:顾方为、陈之江等 摄影赵强、范艺、陈维轩、吴双顶、周欣等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