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靳智棋供图
《盗甲》剧照。图/国家京剧院官网
《三盗九龙杯》剧照。图/国家京剧院官网
3月5日早晨6点05分京剧武丑名家张春华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武丑演员,张春华于1924年12月生于天津,原名张士铭。12岁进入了天津“稽古社”科班,从此改名张春华。他从小抱定“宁可练功致死,不可懒惰偷生”的信念,以常人难以承受的强度每天坚持苦练文、武功夫。在“稽古社”坐科期间,丁秉春、王斌珍、谷玉兰、郑盛厚等老师向张春华传授了《盗双钩》、《祥梅寺》等戏。“稽古社”社长娄廷玉向张春华传授了《偷鸡》、《盗甲》等丑角名剧,并把一些私房秘书传给了他。出科后,张春华开始在京、津等地搭班演出。1943年春节,代叶盛章演出《时迁偷鸡》名噪津门,同年正式拜叶盛章为师,赴京随富连成科班演出,是叶盛章先生“叶派武丑艺术”的主要传人。
京剧版《侠盗罗宾汉》初露峥嵘
由美国电影导演迈克尔·柯蒂斯执导的影片《侠盗罗宾汉》于1941年来到中国。“稽古社”创办人高渤海大胆创新,将电影改编成京剧版,17岁的张春华经过“打擂”遴选,扮演罗宾汉一角,随即取得巨大成功。京剧版《侠盗罗宾汉》在很多方面颠覆了京剧的传统程式化的表演,大胆创新,让观众看起来新鲜、有趣。此剧从首演之日起连演58天,共计116场,场场爆满,创造出京剧演出史上少有的纪录,张春华也因此初露峥嵘。
1943年春节,北京一批名角去天津演出,武丑名家叶盛章行前左臂摔伤无法成行,刚出科的张春华成为替补。张春华凭借山后练鞭、苦苦习艺的扎实根基博得一致好评,天津媒体争相传颂“小叶盛章”。31岁的叶盛章喜爱张春华至极,于1943年底在天津交通旅馆内收19岁的张春华为徒。自拜师后,张春华便离开天津,到北京练功、学戏。叶师除规整他的常演剧目外,还将《打瓜园》、《时迁盗甲》亲授给他。
历经空难再获艺术新生
1945年起,张春华与张云溪合作。1946年冬“二张”在汉口演出,时近岁末,众人归家心切。张云溪等坐船先行,张春华因事滞留,准备办妥后飞赴上海与张云溪等会合回京。不想飞机在上海郊区王家渡失事,但在机身中间断裂的空难中,张春华被远远抛在了机尾部舱面上,捡回一条命,张春华仅医治疗养了半年时间就又精神抖擞地现身于舞台。
1948年,风华正茂的张春华与张云溪合组“云华社”,《三岔口》、《武松》等成“二张”保留剧目,张春华的《偷鸡》、《盗甲》等武丑戏更是赢得大批观众。1949年“二张”进入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二团,第一个演出剧目是《三打祝家庄》,张春华在剧中饰演乐和。他为塑造这一人物下了一番工夫,在舞蹈、开打上,更是发挥了自己的长处,这出戏风靡一时。1951年,张春华与张云溪携《三岔口》赴德国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以哑剧形式获一等奖。1955年随中国艺术团赴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演出,轰动欧洲,同年,国家京剧院二团成立,张春华、张云溪等人成为主要演员。
60岁为创新“盗甲”加高难度动作
张春华为丰富武丑剧目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力求突破创新。《三盗九龙杯》、《三岔口》等十多个武丑重头戏接连上演外,他还改编了《铜网阵蒋平捞印》,新排全本《雁翎甲》,对自己的剧目不断加工修改。1984年《时迁盗甲》中,60岁的张春华为增加戏的可看性,硬是将时迁上高用手盗甲改为“拿顶”倒立于高台之上用双脚夹下甲盒这一高难度动作。1987年,63岁的张春华在《打瓜园》的演出中增加了陶洪与郑子明的“对棍”,在对打中,还增加了一排无声的“小飞脚”。张春华舞台艺术成就卓越,被称为“当代武丑泰斗”。
2013年11月张春华被授予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2月在国家京剧院畅和园剧场,三位来自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武戏演员靳智棋、刘佳、王浩正式拜师张春华,他们是张春华最后的关门弟子。
追忆
他延长了我舞台生命
●刘长瑜(京剧花旦名家)
上世纪70年代创排由《草原英雄小姐妹》改编的《草原兄妹》,剧中原来的“姐妹”因音色的需要变为了一对“兄妹”,“哥哥一角在这部作品中设定为武生,创排时,很多身段和细节都由张春华老师设计并编排。那时候我已30出头,如果没有张老师的训练和培养,相信我日后的舞台生涯和艺术生命会缩短很多,我非常感恩。”刘长瑜最崇敬张春华的创新精神,“他是在符合京剧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演员一切能力,随着时代和观众的欣赏需求去变化,这点着实令人敬佩。”(刘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