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王界明行踪系列链接请点击此处
渡轮在开阔的哈德逊河面缓缓前行,埃利斯岛由点到面在我们的眼前越发清晰。此景此情,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梅蒂斯·莫克拍摄的那部纪录片《埃利斯岛》的开始的画面。
快速掠过的镜头加上空灵的声音,莫克的《埃利斯岛》开篇即获得了不见其人,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位被麦克阿瑟基金会颁封为“艺术天才”女导演,用自己独创“人声延展技巧”把那些震撼的音符化作空灵的天籁之声。
影片以彩色和黑白穿插始终,黑白色调描绘了埃利斯大厦的空旷厂房内人物静态生物的表演拍摄,一个人到一对人,再到一群人的演绎,唯一不变的是人声……就这样埃利斯岛在很多年前就已深深地渗透进我灵魂中。
伴随着飘渺的呼喊声,我们仿佛感同身受那些移民即时处境和心之向往。就像莫克自己说的那样:“声音是人类最初的工具,那是比词汇更有雄辩性的语言”。而她就是一个感情细腻并令人折服的人声精灵。
莫克的《埃利斯岛》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反思性的纪录片。黑白的、近乎静态的男女演员真实地描绘世纪之交移民的照片,与现代导游带领参观建筑的彩色照片相结合,向观众客观真实还原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埃利斯岛的渡轮码头就在移民博物馆前,当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先得在这儿停留检查。博物馆大厅内展示着移民带来的各种行李箱:木箱、竹箱、藤箱、皮箱等,各种材质的都有。
在埃利斯岛设立入境检查点之前,移民进入美国是没有任何筛选或监管的。仅从1855年到1890年的35年间,就有800万新移民从欧洲来到纽约港、自由自在地经克林顿城堡进入这个美国。
也就是说,直到新教徒统治阶级开始担心,过剩的廉价劳动力正在压低工资,“无知”的移民将被用作破坏工会的祸根。随后,独立不久的联邦政府受到压力,要求控制涌入美利坚的移民。
18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Immigration Act of 1891),并决定在埃利斯岛设立联邦入境检查处,1892年1月1日入境检查处正式开启使用。当天有3艘满载来自欧洲移民的大船靠岸,约700多名移民经过检查,被允许进入美国。
第一个在埃利斯岛获准进入美国的是来自爱尔兰的15岁女孩安妮·摩尔,她与两个弟弟在大西洋上颠簸了两个星期来到纽约。移民官员给了安妮一枚10美元的金币作为欢迎她的礼物,这是她有生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钱。
在以后的半个多点世纪里约有1700万移民通过埃利斯岛来到美利坚。如同山西的大槐树和广东的珠玑巷,据说如今超过40%的美国人中至少有一位祖先是从这里进入美洲大陆的。
数不清的移民在埃利斯岛上踏出美国梦的第一步,其中著名的包括著名喜剧演员Bob Hope、知名作曲家Irving Berlin等人。连知名中国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到德国进修,回到美国时,也被送到埃利斯岛接受检查。
当年的移民大楼在荒废30年后以博物馆的身份向公众开放,每天约有5000至1万人来到埃利斯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来寻根问祖的。而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的观光客,只是怀揣着一份好奇而已。
寻根者可以在保存完好的资料库中找到祖先进入爱丽丝岛的记录;他们甚至可能在移民墙上看到祖辈的名字。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在大厅的显示屏前输入自己国家的代码,就会显示出该国移民如今在各州的人数分布。
我们也好奇地输入中国的代码,发现如今在美国的华裔人口已经超过500万,一个加州差不多就有近190万!即便在人迹罕至、气温极寒的阿拉斯加,竟然也有2000多个炎黄子孙在那里生活!
在十七世纪前,整个埃利斯岛只有两三亩地。当地的印第安金神部落把埃利斯岛称为“Kioshk”或鸥岛。由于其具有牡蛎和鲥鱼,荷兰殖民者1628年在曼哈顿定居后,将小岛改名“牡蛎岛”。
1785年1月20日,塞缪尔·埃利斯(Samuel Ellis)买下了小岛后将其改名为埃利斯岛。埃利斯家族的岛主身份传承了120多年,并在1808年以1万美元出售给联邦政府用作堡垒和火药库。
在以后的80多年,埃利斯岛一直以纽约桥头堡的角色成为军事要塞。十九世纪,因为土豆病毒造成的饥荒和战争,大批的欧洲移民从欧罗巴漂洋过海涌入美利坚,寻求新的生机和希望。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