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当年卡迪埃奉国王之命远渡重洋,最初是准备寻找传说的黄金之国——中国。当他下了皇家山就遇见了当地的印第安人,误以为到了中国。就给这里起名叫La Chine,法语的意思就是中国。

如今蒙特利尔有个区的名字真叫La Chine。那里有一条名叫“中国”的运河,是英国人在十九世纪初修凿的,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停运。如今运河和其停靠的船台被加拿大政府列为国家保护历史遗址。

与卡迪埃来去匆匆不同,1611年法国另外一名探险家尚普兰来的这里,便在蒙特利尔岛的南岸砍树平整一块地作为临时居住地,称之Place Royale皇家广场。

不过法国人真正移民定居是在1642年5月17日,这一天也成了蒙特利尔城市诞生日。当时刚刚上岸的第一批法国移民聚集在皇家广场举行弥撒仪式,以庆祝新大陆生活的开始。皇家广场由此成了蒙特利尔城市的发源地。

曾经的皇家广场在以后的300多年,随着人类活动和地理变迁悄悄地藏了起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次发考古发掘,才得以让尘封的历史模样才重见天日。当它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时已华丽转身为蒙特利尔考古与历史博物馆(Montral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走入博物馆地下室,你便进入时光倒流几百年的穿越。皇家广场、军事堡垒、第一个白人天主教墓地和古代下水道等,一个个遗迹见证了蒙特利尔几百年的历史演变。

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保存完好的考古发掘现场。在考古堆积泥中还发现14世纪印第安人的工艺品和捕鱼工具遗存。这使得这座城市的历史显得更加完整。

历史同样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离博物馆一步之遥的老港口,当年法国人就是将这片河滩作为毛皮和木材贸易中心,并进而向腹地开拓。继而把法兰西文化深深地烙在魁北克。

蒙特利尔岛扼五大湖至大西洋海道的咽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蒙特利尔水运时代的黄金岁月。码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670年。为适应持续发展的贸易运输需要,几百年来港口不断进行扩建及设施更新。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城被政府指定为历史保护街区后,港口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开始动迁。1977年老港口的开发利用工程开始进行,1992年完工。

现在的老港口区域是一个大型公共空间。拆掉了部分港口和老城间的铁路,建成了长达2.5公里的带状湖滨公园,铺有草坪,筑有花坛,辟有水池,设有步道,安置有雕塑等公共艺术,这里的跳蚤市场和节庆活动成了蒙特利尔市民持续不断的嘉年华。


港区保留了一些码头和仓储等工业遗产,以此见证它在蒙特利尔历史地位。因白色钟塔得名的Clocktower Quay(钟楼码头)已成为区域内游客的朝圣之地。

建于1922年的钟塔为水泥结构,有大小两座,为装饰艺术风格。是为纪念一战中的阵亡水手而筑。这里能远眺圣劳伦斯河大桥和圣海伦岛的好望角。站在塔顶可以一览辽阔的大河和城市天际线。


港区内有一座看似破旧的金属搭建的仓库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如今列入政府保护的工业遗产。仓库里的The Shed 16 Labyrinth(16号棚迷宫),是一座男女老少皆爱的巨大室内迷宫。

爬障碍物,滑梯梯,钻洞穴,走在迷宫内黑黑巷道里,充满着神秘,惊奇,仿佛置身于海盗盛行年代。据说迷宫的线路每周会变更,所以你每次来都是从头开始的游戏。

老港最热闹的地方是King Edward Quay(爱德华国王码头)。长长的码头走廊布满了各种食肆和店铺,是游人最喜欢小憩的地方。坐在这里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穿梭来往、圣劳伦斯河从眼前悄无声息地流过,你能充分享受着蒙特利尔的岁月静好。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寓意深刻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