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23年9月10日是中国第39个教师节,也是天津师范大学成立65周年纪念日。值此特别时刻,刊发我去年撰写的纪念文章《杏坛四十载 一颗年轻心》以示庆贺。此刻我远在加拿大多伦多,想念师友,想念同学,想念讲台,想念母校。个人经历折射时代印迹,感恩所有他乡再续情缘。本文较长,分四次刊发,敬请垂注。
杏坛四十载 一颗年轻心(四篇连载)
孙瑞祥 Jack Sun
四、新闻实践如鱼得水
新闻教育的大忌就是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新闻学科的应用性决定了专业教师特别是担任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这是我积40年新闻教育的经验之谈。2016年我接受《今传媒》采访,提出”在实践中开拓新闻教育的未来”的观点。我认为,新闻学子就应该积极走出校园,多看、多思、多体验。新闻是用心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脚去丈量,用笔和镜头去呈现。离现场越近,感悟就越多,挖掘就越深,表达就越真。还是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孙瑞祥《在实践中开拓新闻教育的未来》,载《今传媒》2016年第六期)
2018年底,我在卸任天津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职务后应约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思路决定出路 格局决定结局”(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我在文中写道:在我看来,大学精神之要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之素养、家国情怀之责任、批判质疑之勇气、创新实践之意识、破解问题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必须牢牢把握新闻传播教育教学五大关键环节,即专业理论、社会实践、博雅教育、媒介技术和传播伦理,这是培养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时代要求。
我和学生们常说,新闻学子必须勤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写出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精品佳作。在这方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长期以来,我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坚持社会实践,把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原图片报道说明:为纪念五四青年节,合肥市教育局、市科协、市数学会、团市委在逍遥津公园组织著名数学家和数学工作者与六百多名青少年数学爱好者联欢。图为副省长、著名数学家杨纪珂和青少年数学爱好者亲切交谈。傅维勤 摄(原载《安徽青年报》1980年5月9日一版,右二为见习记者孙瑞祥)
说来也巧,1983年秋,学校派我带领新闻学专业80级10名大四学生到承德群众报(后更名为承德日报)实习一个学期。就在我们结束实习的转一年,脱胎于承德群众报的经济消息报应运而生。该报由国内贸易部主管,中国经济信息报刊协会主办(一度改为国家物资总局主办)。1986年该报在天津设立记者站邀请我加盟,没过几年我就担任了站长。(见孙瑞祥《圆梦 • 缘分 ——我与经济消息报的故事》,首发今日头条“多伦多瑞祥”,多家媒体转发)
除了在经济消息报任职,我在教书之余还受聘于天津日报外地新闻部做特约记者,一些到外地采访的差事大都交由我完成。有一段时间,我还到经济日报天津记者站协助工作,在经济日报上刊发了一些稿件。今晚报创刊初期,我主动申请到夜间记者站值班,那是一个舆论监督性质的栏目,每天晚上9点到岗,或接待来访或接听报料电话,遇到有价值的线索无论几点立即出现场。虽然只是发了一些豆腐块消息,但我找到了做记者的感觉,乐此不疲。
1988年7月,在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同志支持下,”中央及外地驻津记者联谊会”(后更名为中央驻津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这是正式注册的社团组织,在全国没有先例。我有幸忝列第二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经常参加联谊会组织的市内外集体采访活动。联谊会还组织一年一度由知名企业赞助的”华夏第一屏””王朝杯”好新闻好论文好信息评奖,本人担任评委,经常把一些获奖作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分析点评,学生们很是喜欢。
从1986年开始我兼职做记者长达10余年,跑遍了国内众多大城市,还到俄罗斯、意大利、梵蒂冈、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国、德国走访了一圈,累计发表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一百多万字,还有不少图片新闻。1992年我被评为天津日报优秀通讯员,1994年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获得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宣传天津先进集体”奖,我本人获得“宣传天津先进个人”奖。值得一提的是,我还荣获河北省1989年度新闻作品一等奖,获奖新闻标题是“天津‘冠生园’自动召开丑闻发布会”(见经济消息报1989年5月5日一版)。人民日报旗下非常火爆的市场报予以转载(见市场报1989年5月25日一版),并加了“编后记”为消息增色。想想看,把我那些生动的新闻实践故事在新闻采访学课堂上讲给学生们,效果岂能不好。
那时我在学校开设了第二门课程“广告策划创意学”,为了找感觉、接地气,1993年我参加了国家工商局组织的第一期广告专业技术岗位资格培训,戏称“黄埔一期”。为了便于开展广告经营活动,1993年我以经济消息报为依托开办了“天津市创意物资商贸公司”,自任总经理。1995年我协助加拿大华裔朋友和天津市天师公司朋友合作创建了“中外合资塞纳尔特分色片制作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从事广告创意制作和印刷业务的公司,我出任外方董事兼副总经理。这期间,我正在撰写我的第一部广告学著作《广告策划与创意原理》,鲜活案例信手拈来。
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办公地(河北区建国道109号),天津市创意物资商贸公司挂牌现场
塞纳尔特公司门前(南开区士英路),红色大发车是经济消息报为我购置的新闻采访车
上述所言重点是想说明,我的这些社会兼职活动都与我的课堂教学和科研方向高度吻合。我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的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的社会实践。也正因为如此,学校领导对我的社会兼职活动给予了充分理解和支持。去年,我应邀与天津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的老师们进行越洋线上交流,我的讲座题目是“双师型教师的养成——兼谈我的职业经历”,实际上就是借此机会总结我实践教学的收获体会。
五、想不到开设了12门课程
《礼记·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我们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教学相长既是教育规律,也是我的教学实践体会,更是鞭策自己终身学习的座右铭和推动力。大学教师不用坐班又有寒暑假,看似自由洒脱,其实教学和科研任务很重,压力很大。要对得起学生、要为社会贡献知识,就要不断给自已充电,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是一个凭良心才可能干好的职业。
统计了一下,四十年间我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授过的课程有12门(标准2学分以上),数量之多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为本科生教授的课程包括:新闻采访学、公共关系学、广告策划创意学、传播社会学、大众文化传播研究、新闻报道研究、舆情分析方法与实践。为硕士研究生教授的课程包括:应用新闻传播研究、传播社会学专题研究、传播学经典作品研读、新闻发布与媒体应对、新闻学经典作品研读。当然,这些课程不是同时开设,而是分阶段逐步开设的,而且其中有几门课程通过“传帮带”早已陆续交棒给了年轻老师。
必须声明,先后开设12门课程既非我所愿,更非我所能。严格地说,真正讲好一门大学课程已经很不容易,何况多门。我先后开设了这么多课程是有历史原因的,起初是因为专业教师缺乏,一个人要顶两三个人用;后来是专业和班级不断增多(新闻传播学院共有六个本科专业、四个硕士专业,近年又增加了一个博士专业),课程数量激增,作为老教师总要多承担一些。
2012年4月,在中央党校参加中央六部委组织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大学教师岗位一般分为三类:教学岗、教学科研岗、科研岗。我长期在教学科研岗,也就是教学科研任务并重,后来受聘校级科研岗(A2),评定为三级教授,科研任务加重,但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自2003年新闻传播学院成立起,我先后担任新闻学系主任(一度同时兼任广告学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天津师大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还有几个全国性学术机构兼职。教学、科研、管理任务虽然繁重,但每学期的教学工作量基本都是超额完成,我谨记授课是教师的天职。我的看法是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育的一体两面,互为倚重。教学的“后劲”在科研,科研的一些“元问题”来自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科研成果应该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受益。
我很注重一件事,那就是我所开设的课程尽可能要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或是专著、教材,或是论文、研究报告,或是实践作品、体会文章,也就是尽可能让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有内在关联。我的体会是,有研究成果支撑的课程讲课底气就足,“述而能作”岂不更好。从教以来,我先后出版论著教材六部,包括:《语言的魔力》(1990)《广告策划与创意原理》(1996)《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阈》(2003)《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2005)《广告策划创意学》(2007)《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2018)。发表论文70多篇,获得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奖励。我主持的课程“广告策划创意学”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2015年荣获天津市教学名师称号。
近年来,我的研究兴趣开始转向新闻传播教育史,通过口述实录和文献梳理把自己的新闻从业经历、见闻和思考记录在案。我现在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承担了《年鉴》的一些组稿和编纂任务。《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0)》发表了我撰写的“文章千古事 笔下有春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出版五周年纪念”,记述了我参与五本《年鉴》编撰的往事。2020年,我还荣获首届《年鉴》编撰贡献奖。
2018年10月,我和张昆会长(左)到中国人民大学登门拜访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中),报告年鉴编务。
还需要记录一笔,我入职五年后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职硕士研究生,但遗憾没有成功。直到晋升教授后才有机会以同等学力考取天津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职博士生,师从孟昭毅先生,获得的是文学博士学位。说到评职称我倒是挺顺利,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一路晋升没费什么周折,都是一次遴选通过。这里要特别感谢所有关爱支持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和朋友们。
我的博士导师、天津师大文学院前院长孟昭毅先生(右)
我在2009届博士生毕业典礼上
我出版的六部论著和教材,其中三部获得省级政府科研奖励
(四篇连载·之二)
2022年10月 写于多伦多
【作者简介】
孙瑞祥(Jack Sun), 新闻学教授、文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天津师大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天津日报特约记者。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教学名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出版论著六部,发表各类新闻、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获得省级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定居加拿大多伦多,加拿大传奇文化传媒网总编辑,加拿大观察、北美瞭望、瑞祥视界、瑞祥文创工作室创办人,多伦多音乐学院影视传媒系特聘教授,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高级顾问,加拿大天津社团联合总会顾问,天津师范大学加拿大校友会执行会长, 英国女王勋章获得者。
来源:北美瞭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