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23年9月10日是中国第39个教师节,也是天津师范大学成立65周年纪念日。值此特别时刻,刊发我去年撰写的纪念文章《杏坛四十载 一颗年轻心》以示庆贺。此刻我远在加拿大多伦多,想念师友,想念同学,想念讲台,想念母校。个人经历折射时代印迹,感恩所有他乡再续情缘。本文较长,分四次刊发,敬请垂注。
杏坛四十载 一颗年轻心(四篇连载)
——第38个教师节感言(之四)
孙瑞祥 Jack Sun
七、我喜欢“加中文化使者”称号
2018年11月我年满60周岁,卸下了院长的担子,感到一身轻松。本该办理退休手续,学校按照相关政策又延聘了我两年。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到加拿大学习考察传媒业,并和家人一起过春节(女儿女婿定居在多伦多)。我向学校申请了学术假得到批准,于2019年12月末来到多伦多。
原计划寒假后启程回国,不曾想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2020年一年间我先后五次预定回国机票,五次航班被取消。想不到我职业生涯的后期竟然是在异国他乡度过,而且,我的退休手续也是在多伦多由国内同事帮助办理的(2020年11月退休,天津师范大学文件号:“师大人〔2020〕14号”)。
既来之则安之,此心安处是吾乡。平生第一次远隔重洋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上网课、参加会议、与学生沟通。面对全新的交流途径一切都要重新学习,忽然想起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那句“地球村”“媒介即信息”名言。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两门课程是在异国他乡隔空授课,值得记录在案。一门是为广播电视学专业2018级本科讲授的“舆情分析方法与实践”,一门是为新闻学硕士2019级讲授的“新闻学经典论著研究”。多伦多与北京时差13个小时,我的课安排在下午,每次都是半夜爬起来上课。只要说到上课,人就立即精神,这大概就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病吧,还是那句话:课比天大。
我在多伦多家里半夜上网课
在加拿大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广泛结识了华文媒体和华裔社区朋友,考察了加拿大华文媒体现状,并亲身参加了媒体实践,重新捡起了记者老本行。我先是服务于华人头条多伦多通讯社,发表了不少原创作品。2022年7月华人头条创办七周年之际,我发表了“感谢有你 助我圆梦”一文,记述了我与华人头条朋友们的交往。我随后创办了“加拿大观察”“瑞祥视界”“北美瞭望”三个网络媒体和一间“瑞祥文创工作室”,以“角度、态度、温度、力度”作为自己的专业追求。
为了设计好形象标识logo,多位朋友热情相助。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篆刻家郭长保先生篆刻了四方印章,加拿大书法家钱万怡先生、曹永进先生分别题写了名号,加拿大中英双语诗人、翻译家彧蛇先生翻译了英文名称。四位大家友情相助本人不胜荣幸,在此特别鸣谢。
我现在担任北美微头条首席记者、新闻总监,加拿大传奇文化传媒集团高级新闻顾问,加中文化传播协会多伦多分会顾问,加拿大天津社团联合总会顾问,北美手机摄影协会艺术顾问。北美微头条是加拿大目前唯一大型综合类社交属性媒体宣传平台,我加盟北美微头条此举被当地媒体做了报道,题目是“强强联合 赋能内容:资深学者型媒体人孙瑞祥教授正式加盟北美微头条”,这对我当然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近两年来,我在北美和国内十数家媒体发表原创新闻和文学类作品一百多篇,有的被编入文集出版。我积极参加社区义工,通过媒体为华裔竞选参政者鼓与呼,多次应邀为加拿大华人社团举办公益讲座,内容涉及新闻职业素养、纪实写作实务、新闻摄影、版权意识、美食文化等,受到朋友们的欢迎。2022年6月,总部设在温哥华的加中文化传播协会在多伦多成立分会,并举行聘书颁授仪式。本人忝列多伦多分会顾问,并荣获“加中文化使者”称号,我喜欢这一身份,乐于为中加文化交流尽心尽力。
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是,2022年7月,我在多伦多荣获了由加拿大天津社团联合总会颁发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70周年白金禧勋章”,勋章旨在表彰英联邦国家在公共服务、志愿者服务、社区和领导力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获此殊荣备受鼓舞,在此我要感谢加拿大朋友们的认可和支持。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70周年白金禧勋章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70周年白金禧勋章证书
2022年7月1日是加拿大建国155周年纪念日,我在庆祝现场接受加拿大多元文化电视台(OMNI Television)记者采访
2021年秋,我参加由加拿大老师傅协会举办的“首届多伦多家庭美食达人大赛”,我现场炖制的“虎头鸡”获得了大赛唯一一等奖。这道菜是我的祖籍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四百多年历史。我的获奖消息被海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并冠以标题“新移民喜获一等奖”。报道中说:“美食达人孙瑞祥先生是大学教授,祖籍山东,从小就对虎头鸡记忆深刻,制作方法得到了母亲的真传。他退休后移居加拿大多伦多,积极助力中国传统美食文化走出国门”。国内的“大众网·海报新闻”“津云”平台等媒体得知我获奖后也都刊发了报道。
2022年春节,“大众网·海报新闻”给我开设了一个栏目“我的海外中国年”。编者按:“农历春节将至,随着年味渐浓,举国上下一片祥和的氛围,一些定居海外的国人也都在异国他乡以自己的方式庆祝着这个传统佳节。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邀请定居加拿大多伦多的山东老乡孙瑞祥为特约记者,记录报道他在海外过春节的所见所闻所感,一起感受异国他乡不一样的年味。”春节期间,我在大众网发表了七篇作品,题目分别是:抱着外孙忆“年味儿”、多伦多大年初一访超市、过大年·看冬奥·侃冰球、海外超市里的中国年味、晒晒我家“年夜饭”、加拿大人的冬奥“情结”、当情人节撞上元宵节。此外,还有一篇是海报新闻记者对我的访谈报道:山东老乡制作的“虎头鸡”获国外美食大赛一等奖。其他媒体多有转载,累计阅读量超过百万。
春节系列报道结束后,“大众网·海报新闻”又刊发编者按:“春节前夕,定居加拿大多伦多的孙瑞祥老师成为大众网·海报新闻特约记者,以7篇图文、1篇视频报道了他在海外过春节的所见所闻所感,向网友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了海外春节的精彩氛围,以及一位定居海外的山东老乡心系祖国、致力于传播推广中国文化的感人情怀。如今,春节已圆满过完,春节题材的报道也完美收官。孙老师即将迎来又一崭新的身份——大众网·海报新闻海外推广大使,继续书写温情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让更多的国外友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首届多伦多家庭美食达人大赛一等奖获奖证书
2021年5月底我短期回国,其间我应邀出席了“上海国际广告节数字广告创新发展院长高峰论坛”,我的发言题目是“大力推动品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华人头条’海外实践为例”。华人头条随即做了报道,题目是“以侨为桥 为侨架桥 孙瑞祥教授在上海国际广告节高峰论坛上力推华人头条”。2022年7月,我在多伦多应邀出席“2022福州国际数字化媒体发展研讨会”,来自五大洲的2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线上出席。我通过Zoom平台发表了视频演讲,题目是“加拿大华文媒体发展与数字化转型”,我的发言被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
特别值得记录的是2021年我短期回国期间(疫情中的国际旅行难上加难,详见我发表的《千辛万苦我要回家》上中下三篇),第一次以退休教师身份回到校园,那种感受非同寻常。我随即写了一篇文章:《开学时节访校园——天津师范大学一日见闻》,我在文中写道:“有一种亲切叫返校,一草一木总关情。2021年9月3日,秋季开学前夕,我来到阔别已久的天津师范大学,亲身感受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即将开启的新学期大学生活。这是疫情爆发以来我的第一次返校,也是退休后第一次进校园,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小欢喜。” 不曾想文章在“北美瑞祥”(美篇)首发后,国内外十余家媒体纷纷转载,也算是为我的母校做了一个形象广告。让我感动的是,当得知我转一天就要启程返回多伦多,学校领导马上委派老师到我家,专程送来新鲜出炉的刊登我这篇文章的《天津师范大学报》。在异国他乡有这张母校的报纸陪伴,我感到亲切温暖。
上述林林总总,就算是疫情期间我“退休不退岗”的工作实况吧。2020年底退休时因为还有两名我指导的研究生在读,需要我指导她们的学位论文,所以我是退休不退岗,直到2022年春她们顺利毕业,这样算来我的教龄整整是40年。说实话,退休了才越发感觉到工作是美好的,讲台是惬意的,学生是可爱的,教师节是神圣的。
八、只要心态年轻一切都是美好
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有言: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说来我是幸运的,因为于我而言无须什么选择,两者在我身上早已浑然一体了。如果说刚入职时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那么没过多久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了。
2018年末,我卸任院长职务。谈到卸任后的感想,我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天津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发展实现了新跨越,看到一代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挑起大梁。记得当年我在院长就职演讲时面对全体老师做了”拿、推、托”三个手势。拿,就是”拿来主义”,要继承发扬学院的好传统;推,就是以身作则,依靠集体力量推动学院事业发展;托,就是托举年轻人,为他们的成长进步铺路搭台。应该说在全院师生通力合作下,我的这一目标心愿实现了。我在卸任院长前的一次全国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上发言,介绍了三个手势的含义,这个动作被有心人拍了下来。
介绍三个手势的含义
就大学的专业教师而言,其实无所谓退休,只是不再有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已,照样可以做到思考不止步、研究不中断、讲述不停歇,一切全凭兴趣爱好。就在本周,我参加了国内两场学术活动,一是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2022年学术年会;二是“施拉姆与中国传播学的相遇、碰撞和对话:回溯与前瞻”专题学术研讨会。今年是美国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访华40周年。当年我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时,有幸聆听了他的学术报告。我为上述两个会议录制了视频“口述历史:我与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的一面之缘”,一些老师把我的讲述当作了课堂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1958年9月10日,是天津师大的建校日,这一天恰巧是后来的教师节。2018年学校迎来甲子华诞,举办了隆重的庆典仪式。我是天津师大的同龄人,我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有感而发写下一副对联:
六十载栉风沐雨发扬蹈励并育德才结硕果
新时代不忘初心踵事增华芝兰满室再辉煌
回想自己四十年职业生涯,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大学教新闻,二是在媒体做记者。学新闻、教新闻、做记者三位一体,从国内一直延续到了国外,一以贯之,无怨无悔,乐此不疲。我感恩时代的机遇、幸运的眷顾以及无数人的帮衬。
我常和同学们说,感恩是一种情怀、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如果你常常感恩,就不会有负面情绪;如果你常常感恩,就没有时间挑剔他人;如果你常常感恩,就会觉得生活充满美好和希望。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念便可行稳致远。
2020年我办理退休手续那年,天津师大首次为退休教职工举办了隆重的荣休典礼,遗憾的是我在加拿大未能出席。有朋友问,40年教师职业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收获了一颗无比珍贵的年轻之心,和学生们在一起永远年轻。校园里的学生一茬接着一茬,送走一届又来一批,他们定格在青春年少,我也跟着不老。教师的这颗年轻之心种植在校园里,成长在讲坛上,由一届届学生浇灌抚育。这颗年轻之心求不得,买不来,金不换。
熟悉我的朋友都说我的脸上常带微笑,戏称“孙氏招牌笑容”,笑的善意、真诚、坦荡。在家里我已经晋升为姥爷了,怀抱一岁大的外孙子牛牛每天都是开怀大笑。回顾40年职业生涯我基本是在坦途顺境之中,偶有不快也会一笑了之,不再计较。如今人生六十有四,虽无大作为却是很开心,我喜欢这种状态。只要心态年轻,一切都是美好。
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一景
(四篇连载·之四,全文完)
作者简介:
孙瑞祥 (Jack Sun),新闻学教授、文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天津师大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天津日报特约记者。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教学名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出版论著六部,发表各类新闻、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获得省级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定居加拿大多伦多,加拿大传奇文化传媒网总编辑,加拿大观察、北美瞭望、瑞祥视界、瑞祥文创工作室创办人,多伦多音乐学院影视传媒系特聘教授,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高级顾问,加拿大天津社团联合总会顾问,天津师范大学加拿大校友会执行会长, 英国女王勋章获得者。
加拿大温哥华山水之间,2010年
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2018年
多伦多安大略湖畔,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