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平系列作品链接
离兔年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武汉的冬天照例显得有些阴冷。
每年大年三十的团年饭都是妈妈张罗。一进腊月,妈妈的心就痒了起来,扳着手指倒计时。不时给四个子女打电话催问各家参加团年饭的人数,再反复叮嘱妹妹早点订餐馆。
每年的这一天,妈妈最开心最自豪:四个子女开枝散叶,四世同堂老老少少约20人来到餐厅包间,众星捧月般地围着她老人家。坐在大圆餐桌中心位置的妈妈照例穿着那身过年的标配:红绒帽、红羊毛围巾、红绸缎棉袄。妈妈灿烂地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线。大家端着酒杯轮流跟妈妈碰杯:“祝妈妈身体健康”、“给奶奶拜年”、“祝家家(外婆)越活越年轻”、“跟太奶奶干杯,活到100岁”……清脆的碰杯声一波接一波,那是晚辈们献给妈妈最悦耳的天伦之音,也是妈妈最陶醉最喜欢的场景。
往事如烟,又历历在目。
妈妈
今年93岁高龄的妈妈晚年一直和妹妹一起生活在武汉。三年疫情,她坚强地扛过了一年又一年,但却没能躲过2022年末这一波新冠疫情的感染。
去年的12月中旬,一向身体不错的妈妈一连多日感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嗜睡……此时正值全国新冠感染高峰期,武汉各医院急重症病人爆满,重症病房一床难求。终于在12月22日从武汉长航总医院找到一张床位。医院告知,这挤出的一张空床一时还没有被褥、床单、枕头,需自备。我们全家喜出望外感激涕零,一大清早架扶着已经陷入昏迷的妈妈自带床品住进了医院。医院立即对妈妈进行了抢救。医生告诉我们,妈妈已感染新冠多日,如果再晚来几天,就……
此时,妈妈的肺部已深度感染(大白肺),血氧饱和度只有80多,远低于95的正常值,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医生、护士全力紧急抢救:用抗病毒药,上呼吸机、输氧管,输白蛋白、球蛋白……妈妈不能进食,护士给妈妈从鼻孔里插上胃管……
坚强的妈妈终于挺到了春节。大年三十我们全家又都到医院病房为仍在昏睡中的妈妈祈福。子女们一一将拜年红包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妈妈床头,素白的病房顿时平添了几许亮色和喜庆,一个个红包装的是晚辈们满满的情爱和祈祷:盼妈妈早日康复。
妈妈再也不能像往年一样笑嘻嘻双手作揖接受子女们的红包,也不能从荷包里像变魔术似的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派给重孙(女)们。昏睡中的妈妈虽然没能睁开眼睛,但我们似乎都听到了妈妈每年重复的那句回话:“谢谢,谢谢,伢们都有良心啊。”
看完妈妈,一家人在医院附近的餐馆团聚,圆了妈妈的心愿。只是没能像往年聚餐中听到妈妈时常对着晚辈们的“啰嗦”:你们四个子女都退休了,要保重身体;孙子(女)们要努力工作;重孙(女)们要好好学习。
春节前,已明显感觉到武汉新冠感染的高峰已过,医院急诊的病人和床位也缓和了许多。部分能够出院的老人都被接回家过年了,住院部清静了许多。大病房的病人都被安排进了两人一间的病房。继续留院治疗的重症老人,医院给予了很好的照顾,“生命至上”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妈妈在病床上迎来了兔年的春节。一个月来,主要是妹妹一直和护工在陪护妈妈。大年初一,我劝妹妹休息一天,由我到医院陪护。妈妈一直在昏睡中,同一病房的88岁老太太春节前一天也出院,病房里安静了许多,似乎连输液的点滴声也能听见。我和护工在给妈妈喂完餐后,又为妈妈换尿垫,擦洗身体,然后静静地坐在床边,双手轻轻地伸进被窝,轻揉妈妈的胳膊、腿,舒缓血液循环,这是医生的叮嘱。
93岁的妈妈在新冠重度感染后还能坚强地活下来是幸运的,也是一个奇迹。只要心脏还在跳动、身体还有温度、呼吸还在继续,哪怕是微弱的,就意味着妈妈还活着,顽强地活着。活着的妈妈,就是我们全家的精神支柱。
我在医院陪护妈妈
护工到开水房操作间去忙了,病房里只有我和妈妈。记不得有多长时间没有这样静静地和妈妈独处,相对无语胜千言,此时我只想听到妈妈心脏跳动的脉搏。我俯身贴着妈妈的脸,耳朵凑近妈妈的鼻孔,聆听妈妈微弱的呼吸,生怕那微弱的呼吸突然中断。摸摸妈妈额头还是热乎的,银白稀疏的头发像披满白雪的劲松,那是妈妈历经风霜,饱尝艰辛的见证。平时这张布满皱纹的脸笑起来就像 一朵花,此时却像一团揉皱的宣纸,写满沧桑。妈妈的两只手背上布满了输液留下的针眼,显得有些浮肿,我不敢捏,担心捏破了皮。我两手再次伸进被窝给妈妈按摩胳膊和腿,妈妈的身体暖暖的,我的手也暖和了许多。妈妈的身体是松软的,但我仍能感觉到她皮肤的弹性细腻和生命力的顽强。
很少有机会这样触摸妈妈的身体,我感到一阵暖暖的无名的幸福。妈妈含辛茹苦抚养了四个子女,又为子女们的子女操劳。她常自以为傲的是把这个家“建设”得人丁兴旺,四世同堂。
清晰地记得几个月前妈妈还精神矍铄,中气十足,在小区里遛弯时虽然步子较慢,但很稳。家人给她准备的拐杖,她也从来不用,认为在小区老友们眼里很没面子,嫌“丢人”。
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让我们子女对妈妈生命期限的心理预期一次次突破,度过了元旦,迎来了春节,现在依然顽强地活着……
希望这不是妈妈的最后一个冬天,祈愿她还能像从前那样在大年三十号令子女们吃团年饭,享受那处于“C”位的荣耀时光。
(于2023年1月29日)
作者简介:夏春平,1977年至198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工作,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年,长期从事侨务和海外华侨华人新闻的报道,曾任《华声报》记者、编辑、副总编、副社长。后任中国新闻周刊社社长,总编,兼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社长。著有《港台名流》、《海外华人精英》、《香港文化色彩》等书。近年工作之余从事于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发表了《新移民华文报刊的成因、区域流向》等论文。新近主编了海内外第一本港台海外华文传媒发展变迁全记录的《世界华文传媒年鉴》(创刊卷),全书约120万字。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
科技: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21
本地: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3
世界: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egory/world_news
(美国华文网 圣地亚哥华文网编发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