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
背影已远走
再回首
泪眼朦胧
留下你的祝福
寒夜温暖我……
在前往自力村的路上意外地与三门里偶遇。出发前,度娘告诉我们那个新晋网红加拿大村就在325国道边的三门里村道路对面。当然度娘也特别强调三门里现在也是一个景区。
和所有的五邑村落相似,三门里的民居也是碉楼与庐标配。据说这种标配始于清末民初,那些远渡重洋的淘金客攒了半辈子奋斗来的血汗钱回乡安度余生。手头阔绰的就喜欢向乡亲们炫耀一下自己不凡的见识和沉淀的财富,那么现在我们看见的那些冠以”世界遗产”碉楼就是不二的选择。这些碉楼既直截了当模仿了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衣锦还乡的荣耀。据称,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间,五邑地区仅开平一地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就超过2000栋。
三门里其实就一栋碉楼,周边散落着一些被当地人习惯称作为庐的建筑和极具岭南特色的民居。庐原本是广东沿海一带乡村别墅的雅称。与普通民居相比,庐除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还表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尽管庐式建筑没有碉楼那样声名远扬,但对当地村民而言,庐才是他们衣锦还乡后的家园。据说,当地村民的婚丧嫁娶大事儿都不在碉楼进行,庐便是最佳的选择。专家实地考察后提供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衣锦还乡建造的庐其实超过碉楼,只是没有多少人关注庐的前世今生。这样说来,碉楼还真是主要用来站岗放哨的防御工事。因此,民风纯朴的三门里仅有一栋碉楼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门里尽管只有一座碉楼,但在开平碉楼群中享有至尊的地位。这座最初名为”迓龙楼”也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建成的碉楼。嘉靖年间,位于罗汉山下的三门里经常遭遇暴雨之后山洪爆发后带来的水患。洪水一来,村民便扶老携幼前往高处逃生、苦不堪言。于是,村里有位名为”圣徒祖婆”的老妇带头变卖首饰倡导村民集资修建”迓龙楼”。取名”迓龙”,其含意是,善待龙王,欢迎与它为友,使它莫再生洪水为害村民。事实上,”迓龙楼”建成后,天灾人祸依然不断,但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真正担当起为村民消灾避祸的壁垒的作用。
1919年,村人见楼体破烂,集资重修,拆第三层用青砖重建,并顺潮流使用新文化更名为”迎龙楼”;同时请村中有名的才子,写了首层和顶层两副对联。顶层联曰:”迎龙卓拔,楼象巍峨”,首层联是”迎猫瑞稔,龙虎气雄”。两联似乎都不很工整,但气势不凡。
转眼又一个百年飞逝,三门里依然静静地守着325国道。村里一位老者告诉我们,村里最盛时有近千人。而如今大部分已搬离远去,只是逢年过节会回来祭祖。尽管也被旅游部门表以景区,且免费进入。但真正前来观光的游客寥若晨星。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迄今。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先转载如下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具有涵义的图片报道。
题图右五为王界明与复旦同学的合影。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即日起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沥血奋斗或旅途观感等故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