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水运时代,我们只需沿着舞阳河在武陵山岭中向东几百里便可到达芷江。 “八年烽火起芦沟,一纸降书落芷江。” 芷江受降,是中华民族浴血抗战八年之后最扬眉吐气的时刻,“震古烁今”,彪炳青史。

我们沿着著名的湘黔公路去追寻曾经被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这条1926年开始修建、1936年6月全线通车的湘黔公路是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交通线。

湘黔公路起于沅水最下游、洞庭湖畔的常德,溯沅水而上,经过辰州府沅陵,到达沅州府芷江,再向贵州镇远延伸,可通向云南和缅甸。与著名的滇缅公路一样,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1937年底,林徽因一家沿湘黔公路前往昆明躲避战难。她如此对挚友费慰梅描述途中艰难:“情况糟糕透了,从凌晨一点钟起我们就在黑暗中奋斗,把我们自己和我们随身带的物品(已是少的可怜)塞进汽车。当10点钟汽车终于开动时,车上已经挤了27名乘客。这是一辆没窗户,没有点火器,什么也没有的家伙。喘着气,颤抖着前进,连爬过一段平路都很困难,何况是险峻的山”。

林徽因在湘黔公路途中结识了那些飞行员,最后在抗战中相继阵亡。

到了1938年初,湘黔公路上可谓难民如流了。随着南京、徐州、合肥、厦门、武汉相继沦陷,尤其是1938年11月13日长沙“文夕大火”后,湘黔公路上更是人潮汹涌。一路已难登车,进入贵州后,大多都是徒步。

湘黔通道最早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大元帝国。为了巩固大西南,1281年大元王朝修建云南至北京的“通京大道”。从云南取道贵州,顺舞水而下,经过镇远、芷江,再分两路下沅水,通长江,北去大都北京。没料到700多年后,这竟然变成大中华百姓的逃命之道。


1945年4月,日军抽调5个师团3个外加独立旅团约8万人发动了对湖南的最后一次 ,也是对中国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芷江作战(中方称湘西会战或雪峰山战役)。

湘西会战持续2个月,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在国民党将领王耀武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最终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

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芷江由此名扬四海。

比起湘西会战更显赫的是,“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

芷江受降纪念坊位于芷江县城3.5公里的七里桥村,原是中华民国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

芷江受降纪念坊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

芷江受降纪念纺建于1946年2月,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坊上铭文的文采、对仗、用典有着耐人寻味的赏析价值。

芷江是中华民族第一个接受日本投降之地。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应钦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

芷江也是中国抗战胜利总受降地和指挥全国16个分降区受降的总指挥中心。这里完好地保存了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旧址,只是被历史尘封40年后又重新引起世人瞩目。

在历史的长河中,正义和公正有时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我们带着五味杂陈的心情离开了芷江。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迄今。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寓意深刻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