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前後打響鑼鼓的西九大戲棚已拆卸。活動很成功,對喜愛粵劇的市民,它帶來了珍貴的體驗和回憶;對舉辦活動的各有關方面,它帶來了可貴的經驗和啟示。西九大戲棚明年會繼續開鑼,而且規模更大,內容更豐富。
西九大戲棚原來只打算演出四個夜場,門票在開售當日迅即售罄,後來加開兩個日場,門票一樣供不應求,可見受歡迎。
西九大戲棚是香港市區30年來搭建的最大型竹搭戲棚,光是那戲棚,就勾起不少人的舊日回憶。走進其間看戲的感覺對很多人是件新鮮事,有些市民買不到戲票,就去看免費放映的電影。這其實更新鮮,因為戲棚從來不會放電影。加上還有新穎的粵劇街頭攝影展、破格錦旗、新派花牌、電子應用程式、M+戲棚展等活動,西九大戲棚短短幾天內竟然吸引了12萬人次進場。
傳統藝術具可塑性
從各方的反應看來,這次活動為粵劇注入了新活力,證明這種傳統藝術具有可塑性。西九大戲棚糅合了傳統和現代文化、技術,為古老的粵劇增添了新元素,拓展了觀眾群,並促成了不同年代藝術家的合作。這樣帶來新思維、新衝擊,啟發粵劇與其他藝種的互相吸收、融合,與時並進。
這次活動一個創新的地方,是促進了表演者與公眾的交流,如台上台下互動、老倌走進社區等,拉近藝術與市民的距離。演出吸引不少市民扶老攜幼舉家共賞,更使藝術成為加強家庭、社會凝聚力的力量。
市民的熱烈反應使我們更加相信,在西九文化區主要設施未來幾年陸續落成之前,要善用西九用地。
這具有三方面目的,第一是吸引市民前往西九,讓公眾熟悉西九;第二是把藝術帶給公眾,讓公眾知道,西九是為所有不同背景、興趣的香港市民而建造的,為西九建造品牌;第三是為西九拓展觀眾群和培養人才。
加強與粵劇界溝通
西九大戲棚的舉辦,加強了西九管理局與粵劇界人士的溝通,建立起夥伴關係。西九戲曲中心預計於2015至2017年間完成,在此之前,大戲棚可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活動,並將延長時間,除上演粵劇外,還可加入其他傳統藝術表演、藝術展覽,還策劃電影節目。
在西九工程在2013至2014年展開之前,管理局將保留12公頃土地作臨時活動用途。除了繼續舉辦西九大戲棚,管理局還計劃在西九推廣戶外表演文化,如舉辦即興音樂會、小型藝術節,並與音樂團體、個人表演者、街頭表演者等合作,建立夥伴關係。
在視覺藝術方面,西九管理局亦計劃舉行大型戶外活動,委約本地藝術家於臨時空地舉行展覽,以及由2014年起,設立首個小型展覽館,作為M+的臨時平台。
這一連串活動,將從2015年起分階段迎接西九文化區西九中央公園、自由空間、音樂盒和戶外劇場的啟用。西九文化區對於香港市民,已不是遙不可及的事了。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2月12日在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標題為本網站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