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荆州博物馆馆藏的一大特色,其数量多且品种全,有漆案、编磬、镇墓兽、虎座鸟架鼓等两百多件漆木器珍品,种类有饮食器、娱乐器、丧葬器、工艺品等,占据全国同类文物总数的3/5以上。
荆州出土的战国楚漆器形态各异,将楚文化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漆羽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漆羽人”。长着鳞状羽翼的小人表情怪异,脚蹬于兽,其奇特的造型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从“漆羽人”身上能清晰地感受到楚文化的魅力:人形的上身,却有着鸟的尾巴和爪子,腿上还依稀刻画着鳞状的羽毛,这位兼具人与鸟特征的羽人立于一只凤鸟的头上,凤鸟又双腿站立在蟾蜍形底座之上。有人推论,这位“中国式天使”不是人,而是神,是古楚国巫文化的见证。
“楚人崇凤”,荆州出土的文物,从漆器、玉器到丝绸,无论是平面图案,还是立体造型,凤都是永远的主角。它矫健洒脱,或展翅飞翔,或足踩飞龙,或翅扇猛虎,给人一种自由夸张、迥异于中原平实规整风格的感受,这正是楚文化的奇特之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凤更像一个高贵的女神,不仅美得有气势,而且充满力量。
“虎座凤架鼓”这件乐器,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而且非常巧妙地将音乐和艺术品融为一体,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标志性文物之一。更为有趣的是,聪明的楚国工匠还在这件优美的作品中,非常含蓄地体现出了楚文化的强势——老虎温顺地趴伏于地,而凤凰则昂然于虎背,展翅欲飞。
这件战国时期的“猪型酒具盒”造型别致,它是荆州博物馆中漆木器最大的一件:长64.2、宽24、通高28.6厘米,也是全国最大的一件。
猪形酒具盒为两怪兽合体,呈长椭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两端各为一怪兽,形状相同,浮雕猪嘴圆眼,角上盘,耳后立,头部有4个铜环捉手。全器外壁皆以黑漆为地,在其上用红、黄、银灰、棕红等色绘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乐舞、狩猎场景。内壁髹红漆。出土时器内装有数件耳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对荆州博物馆的文物给予了高度评价:内容很丰富。很多在全国范围来讲都是珍品。比如:漆器、丝织品、楚国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楚式玉雕从中原式、秦式、越式、夷式、中山式等玉雕中脱颖而出,代表了战国玉器的最高水平。玉器种类主要有璧、环、璜、珩、佩、瑬、管、珠、剑饰等。
1997年出土的战国中期的玉覆面不仅是楚玉中极品,也是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玉敷面一共有5个(注:下图是济南双乳山发现的玉敷面照片),这是唯一一块用整玉雕琢而成的玉覆面,该玉覆面与人体五官比例协调,做工精细,可谓是巧夺天工,此玉覆面将人面刻画的栩栩如生,除眼睛,鼻子耳朵等部位分明外,连人的头发、胡须也刻画的淋漓尽致。
该玉覆面全长20厘米宽13.9厘米,不可思议的是整块玉覆面仅有0.23厘米厚,此也是该玉覆面的经典之处,从正面看上去全块玉如同透明一般,可想而知,在这上面雕刻的难度之大,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手艺与智慧。
西汉古墓中发现的男尸也是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古尸出土时口衔一枚汉白玉印章,上刻篆体“遂”字,专家据此推断他的名字为“遂”。
这位“遂先生”刚刚出土时,其四肢和全身关节都还可以活动自如,皮肤和皮下软组织还有弹性,内脏依然完整,甚至连一侧的耳鼓膜都保存完好。世上现存的古尸多为干尸,像“遂先生”这样历经两千多年不腐的柔软的湿尸,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好、年代也最久远的软尸。(注:因画面可能令人不安此处不展示男尸照片。)
最有意思的是春秋战国的吴王夫差自用的青铜矛和越王勾践专用的青铜剑,居然几千年后在荆州重见天日后走到一起。如今这两件镇馆之宝都被湖北省博物馆拿走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望恕不恭。联系QQ:467830483,即删。)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迄今。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具有涵义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即日起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或旅途观感等故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