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旧城区 (Vieux-Montreal)一般是指东西以贝里街和麦吉尔街为界、南北以圣罗伦斯河与圣杰克街为界的一个区域。连接市政厅与圣保罗街的雅克·卡迪埃广场,就成了旧城区域的中心地标。
卡迪埃广场最初是时任总督的私邸,可惜毁于1804年的一场大火。后来一帮商人买下了土地,并免费拿出一长条坡地给政府,条件是只能做公共集市。
作为蒙特利尔最早的集市,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蒙特利尔最热闹的地方。长条形广场的四周的建筑大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随集市开张后蜂拥而起。如今的侧墙上还依稀可辨昔日商号的大写字迹,比如“Hotel Nelson”。
广场的地势呈西北—东南向缓缓倾斜,市政厅这头是制高点,视野低处的尽头是圣劳伦斯河。广场最高端位于法院和市政厅间部分的小花园叫沃克兰(Vauquelin Place),可能是纪念英法七年战争期间那位法军著名将领。
据说卡迪埃广场最初是以英国著名海军将领纳尔逊命名的。广场落成没几年,蒙特利尔市民在此树立了19米高的石柱及雕像,以此纪念这位在著名的特拉法尔加(Trafalgar)战役中,带领英军打败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而阵亡的将军。
不过在法裔聚集区树立战胜自己母国的英军将领纪念碑,这多少还是有点让人难堪的。其后不久心怀不满的法裔居民便在纳尔逊雕像对面,另树一尊英法七年战争期间法军著名将领让·沃克兰的全身雕像。
英法两位著名将领在此四目相望,生动反映了这座城市英法居民由来已久的心理对峙。也许是为了缓和这种剑拔弩张的状态,在上下加拿大合并后的1847年,英伦当局用首次发现圣劳伦斯湾的法国探险家卡迪埃重新命名。
如今广场两侧古建筑变身成为商铺、餐厅、咖啡馆、旅馆。广场中间犹如花市,每天都有许多艺术家摆的摊位,画脸谱,画漫画。赢得大声喝彩声的都是杂耍的,滑稽演员、街头表演艺人,表演非常精彩专业。其实太阳马戏的创始人盖·拉利伯特的杂耍生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艺术的氛围弥漫整个广场的上空,并向四周的大街小巷扩散。圣奥马布尔街(Rue Saint-Amable)是广场一侧的一段很短很窄的小巷,不过大家都叫它艺术街(Rue des Artistes)。
接连不断的画摊在街边摆开,画家被挂着的画团团包围。有的坐着给游客画画,有的静坐读书。“La vie en Rose”的旋律不知从哪个画摊飘出,给艺术街平添了几分浪漫。
广场东侧有个现代设计感的微型花园,园中树有让·卓博(Jean Dra peau)像,以纪念他对这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卓博先后两次当选蒙城市长,尤其是第二次就任后在位长达26年(1960-1986)。但奥运场馆所遗留的巨额债务,也使卓博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卡迪埃广场走到最高处便是旧城的另一条主干道圣母路,隔街相望的就是著名的蒙特利尔市政厅(Montreal City Hall)。这座建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是法国当时最流行的拿破仑三世建筑风格。
1922年一场大火将大楼几乎烧成废墟,只留下部分外墙。重建的市政厅以法国图尔市市政厅为原型设计,屋顶则采用装饰艺术风格。1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政府大楼。
市政厅共有5层,一楼大厅中有一个市议员开会的会议厅,此外,还有多处大理石和青铜雕成的半身像,记录了每一位在此市政厅工作过的蒙特利尔市长。大楼有定时有讲解员导览,但自助的游客只能一楼参观浏览。
蒙特利尔市政厅最出名的不是它整体的建筑风格,也不是内部的精巧装饰,而是大楼正面大门上方的阳台。
半个多世纪前,前来蒙特利尔参加世界博览会的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就是在这里向楼下的法裔市民振臂高喊出那句非常敏感的话:“Vive le Quebec libre(魁北克自由万岁)!”使得市政厅阳台从此蜚声海外。
戴高乐的一时激情掀起魁北克人心中的独立狂澜,成为魁北克分裂问题的导火索。蒙城从此走入动荡时期,经济渐入低迷,把加拿大第一大城的名头拱手让给了多伦多。